-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78
少校
 
- 积分
- 14873

IP属地: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
|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 2011-5-26 18: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班主任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房县第三中学 戢太成
摘要:班主任努力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在学生心中形象,感染.影响每一个学生,管理工作中做到四”不”,从而塑造学生健康心理.
关键词:管理 塑造 健康 心理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性格各异,有的温顺,但内心刚烈:有的暴躁,但内心脆弱:有的不温不火,但性情孤僻.加之男女差别,城乡学生生活习惯的差异,特别是留守学生的增加,班主任的确为这几十个学生操心.班主任从心理上讲,当然喜欢守纪 习惯好 成绩优秀的学生,但一个班几十个学生不可能都优秀,难免有一些行为 品行欠佳的学生,即使优秀学生也难免会犯错误,对 这些犯错误的学生,班主任如何处理,的确是每个班主任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处理得好,学生会因这次错误接受教育改变自己思想 行为,使自己不断进步 不断提高。处理得不好,会使学生因这次错误,产生逆反心理,从而自暴自弃,走向堕落,出现报复老师,报复社会,给自己 他人造成巨大的伤害。所以,作为一个班主任要正确对待学生所犯错误。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学生犯错误 不要发脾气
学生犯了错误,被校领导 政教初干部发现,一听到通报,就大发雷霆,把违纪学生喊来罚站 臭骂,表面上雷声阵阵 有气势,学生也害怕,起到了杀一儆百 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实学生心理不平,并没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有时会使学生怨恨加深。优秀班主任魏书生说:“学生不管多难教育毕竟是青少年,其内心深处一定有广阔世界,而世界必定是假 丑 恶 和真 善 美并存的,教育学生要力争不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让学生怎样 不让学生怎样,而要力争站在学生的心理上,站在其真 善 美那部分思想角度提出 我怎样做更好 “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次斥他,而是在帮助他,因此 班主任要善于克制自己情绪,不要发怒,用平和的心态去处理犯错误的学生。 :
二 学生犯错误 不要轻易下结论
学生犯错误,大部分是失误。如果班主任对犯错误的学生不分青红皂白,就轻易给他下结论,会对学生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学生会因此伤失信心,进而厌学 ,甚至弃学。也让学生看到班主任的缺陷,失去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我的孩子上小学,一次家庭作业忘了没带到学校,老师批评他,说他没做,孩子非常害怕 觉得老师冤枉了他,非常委屈。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说明班主任对待犯错误的学生,一定要弄清原因,针对不同情况进行教育,切忌轻易下结论。
三 学生犯错误 不要随便通知家长到校
学生犯了错误,请家长到校,家长与学校配合教育学生,虽说是有效的教育方法,但不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家长来校感到没面子,次数多了也会对老师产生厌恶情绪,学生回家后肯定会遭到家长的暴打,这对学生改正错误毫无帮助。相反,学生会恨老师,他认为挨打是班主任害的。由此产生报复老师的心理,与老师对着干,明知违纪,偏要去做。所以,学生犯错,不要轻易让家长到校。对于经常犯错误的学生,确实要家长配合教育,解决问题时,要当学生面,先肯定学生优点,再指出学生不足,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商量克服缺点的办法,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是为他好,学生就会主动改正错误。
四 班主任情绪不好时 不要批评犯错误的学生
教师由于工作 家庭 生活等问题,也有情绪不好的时候。这时,不要找犯错误的学生,因为情绪不好,容易冲动,说过激的话,做过激的事,拿学生当“出气筒”会伤害学生自尊,使学生产生紧张 恐惧 逆反心理。许多教育事故都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做为班主任一定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善待自己的学生。
班主任应认真学习教育和管理学生的知识,探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以自己良好形象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从而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
解析文言文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
湖北省房县第三中学 戢太成
现代汉语单句一般结构是(定)主+[状]谓{补语}+(定)宾,但在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了前后颠倒的现象,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文言文中倒装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如:
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宜乎)
二.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可以带宾语,一般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面。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不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 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欺余也)
故不我若也。(故不若我也) 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豫州今欲何至?(豫州今欲至何)
古代汉语里,使用最多的是疑问代词“何”,其它还有“谁、孰、安 、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之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 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锝焉。”其中“是”是一般代词,此处前置。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强语气、突出强调宾语,这时“之”只是宾
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如: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的格式。“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惟利是图”“惟命是从”“唯才是举”“唯你是问”等。
4.介词宾语是方位词、时间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三.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也有在中心词之后,称它为定语后置。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定语+者”的格式。如: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衣冠以送之。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锝。
2.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之+定语+者”的格式。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以皆是也。
3.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而+定语+者”
的格式。如
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此四人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4.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组成“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如:
宇文新州之懿范。 仰观宇宙之大,附察品类之盛。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四.状语后置 状语在现代汉语中放在谓语动词前,但在文言文中,处在谓语动词后,称作状语后置,表现形式主要是介宾短语后置。
1.“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 牧羊于道畔。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有时放在谓语后面。 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3.“以……”多置于动词前作状语。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