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6月9日电(记者 黄艳)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研究者近日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水质净化的秘密:丹江口水库消落区湿地可以消减氮磷污染程度,而植被条件还可以提升湿地的去氮能力。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刘文治博士、张全发研究员和刘贵华研究员通过吸附-解吸附实验发现丹江口水库消落区湿地的土壤具有较高净水功能,可以很好地吸收磷和其它不利物质。 水库消落区湿地是水体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带,具有较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服务功能。丹江口水库消落区湿地是控制库区污染入库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削减非点源污染物入库总量、保障水库水质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消落区湿地每千克土壤的最大磷吸附值可达771.3毫克,不过秋冬季水位的上升会导致24.11%的土壤吸附磷重新释放到水体中去。”项目负责人刘文治说。 通过乙炔抑制-气相色谱实验,刘文治等还发现消落区湿地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的反硝化能力存在着显著差异,水蓼和藨草群落土壤的反硝化能力要显著高于其它群落。植物生物的数量、植被覆盖度与反硝化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刘文治介绍说,反硝化作用又被称为脱氮作用,将水中的硝酸盐还原为氮气或者一氧化二氮,可减少水对生物有害作用。“植物群落越多越密集的土壤,它的反硝化能力就越强,意味着水越干净。” 刘文治等认为将来大坝加高后植被在重建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新的消落区湿地植被进行定向构建来增强湿地净水功能,更好地保障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安全。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其水质状况关系着中线调水工程沿线地区的用水安全。目前,这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性学术期刊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