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说湖北‘中部崛起’
2008年12月29日 星期一 00:49
湖北虽然没有沿海的优惠政策,但是具有特色,这就是湖北地处中部的‘中部’独特区位优势,个人不是搞经济的,从个人肤浅的眼光看湖北‘中部崛起’,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行政区划是制约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湖北的地级市官员目无法纪----违反宪法,造成恶劣影响,至今地级市和县级市的官方和民间仍然在争议,导致日常的行政管理中难以做到‘政令畅通’,例如湖北省的丹江口市,这个原本属于湖北省直辖的县级市,湖北省丹江口市怎么被十堰‘代管’和‘直管’了?真是天大的笑话,连宪法都带头藐视,这样的一级官府整天谋‘官本位’和‘抢政纪’那有心思谋发展?
中央和省里的大体方向肯定是对的,而中下级的官员没有开拓精神,‘省县直辖’和‘缩省强县’的呼声如此高涨,湖北仍然没有动静,湖北人‘楚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早已不复存在,所以,湖北要想谋‘中部崛起’,就应该放开思路行使‘省县直辖’(此前湖北省已经赋予县级单位的财政和省直接对接,但是这个还不够)。天门、潜江和仙桃这三个县级市做为湖北省‘省县直辖’的改革试点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当今中国一些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省县直辖’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首要条件;如浙江省的义乌市(县级市),她的上级:金华市,金华在日常的行政管理中从未对义乌进行制约,否则,义乌肯定是不可以超过武汉汉正街的,虽然名誉上义乌的行政区划是: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而现实中已经是:浙江省义乌市!再如:湖北省的丹江口市官员需要到省里办事,从丹江口到省城武汉办理一切事务,最多(快)需要一天,而按照目前的这个古怪的行政顺序,从丹江口到十堰至少也要一天(说不定还要刁难下----拖几天再批准,因为他要防止你超过他呢)在这个‘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可想而知。
湖北经济发展需要‘中部突围’和‘各自为政’
湖北的优势既是优势也是劣势,优势是处于中心地带,而劣势是处于中心不具备沿海的发展快捷条件。这个在‘计划经济’时代可以说是‘优势’,现在的经济重心是:从‘江口时代’走向‘江海时代’,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湖北无疑是‘得天独厚’,现在已经逊色太多,所以,湖北的经济发展应该向周边的省份‘突围’,例如:以鄂西北的丹江口、鄂西南的利川、鄂南的洪湖和鄂东的黄梅为例,这些湖北的县(市)分别接近河南、重庆、湖南和江西(九江),以上四个县市接近外省,便于和外省的贸易往来,完全可以作为湖北省的‘开放口岸’和‘经济特区’,加上宜(昌)-万(州)等铁路的即将贯通......这些优势是省内的一些县市无法拥有的。
‘各自为政’就是:一些具备经济体制独立的县市和‘武汉城市圈’以外的县市,湖北省应当赋予‘计划单列’的实权,湖北省现在一心谋求以‘武汉城市圈’带动西部‘欠发达地区’,实际上这个是‘形象工程’。改革开放30年了,沿海经济特区也没有‘施舍’给西部贫穷落后的地区什么实惠、甚至一些富人不但不带动贫穷的人,而且‘为富不仁’,这样下去肯定是要走老路--两极分化!既然湖北省现在不具备、无能力、也无心管理这些‘武汉城市圈’以外的‘孩子’,那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主谋发展,就潜力而言,湖北省西部的资源是以‘武汉城市圈’为主的江汉平原无法比拟的,西部的武当山、神农架、三峡库区等,可以说是湖北的旅游支柱和龙头,放开政策后,这些湖北标志旅游景点一定可以带动产业发展。
中央N年前都在高唱‘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如今这些地方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大家心中都有数,因为老百姓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既然中央没有赋予湖北的优惠政策,那么湖北省也不要对城市圈以外的地区进行‘管束’,否则,这些地区将继续被‘边缘化’,一切‘拉动内需’增长经济的口号都是空谈。
‘BOT’模式与湖北的快速交通
湖北武汉这个城市在很大的程度上均取决与‘九省通衢’的便利交通条件。湖北处于中心地带,如经营好,可以把劣势变优势,那么这个优势就是大力发展交通,只有交通基础过硬才可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湖北可以利用处于中心的优势多打造几个‘九省通衢’,这是中部的‘中部’必要条件。
孝感至武汉高速通车,标志武汉至十堰的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孝感至武汉高速公路是湖北省第一条按照‘BOT’模式修建成功的高速公路.何为‘BOT’?‘BOT’既,政府授予投资单位一定期限的特许经营权,许可在融资建设和经营公路项目期间,并准许其通过受费和经营沿线的服务实施的方式偿还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期满时,该公路的基础设施项目无偿的移交个政府。
中央投资湖北地方交通建设的费用是有限的,湖北省可以放宽政策允许有条件的私营业主投资高速公路建设,同时也可以把这个方式用于铁路的投资、经营,长期以来,铁路在国民经济生产中一直担负重要角色,‘铁老大’的垄断行为不但不可以满足日益突出的铁路运输需求,完全是在制约地方经济的发展。
以上仅为个人拙见,不妥之处欢迎批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