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中士
 
- 积分
- 417
IP属地:湖北省恩施州
|
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
冯 平
竹马沙沙,竹马沙沙,娇小玩童,天真无邪。我们曾骑它采来野花,我们曾骑它摘下月牙。唐代诗人李白《长干行》中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诗句形象生动地描绘“青梅竹马,猜耍嬉戏。”的情景。唐高祖李渊有言,“夫乐有几,朕尝言之。土城竹马,童儿乐也”。
据传说,“青梅竹马”的典故来自春秋战国时代,相传范蠡的母亲和西施的母亲,做姑娘之时是亲密无间的邻居。婚后虽然各自出嫁到外地,都有了小孩,可感情仍然很深,她俩总是事先约好,同时回娘家住。一年的夏天,两小孩的妈妈都回到了娘家。小范蠡和小西施也喜欢得又跳又蹦,为了好朋友。
有一天,范蠡的外婆病了,很想吃酸梅子,可村头只有一富家梅园,梅子还没熟。范蠡的外公几次去央求梅园主人,可人家就是不卖。范蠡看着外婆很难过,于是悄悄溜进那家梅园,范蠡在树上摘,西施在下面捡。不一会儿,西施看见主人来了,急忙叫范蠡下树,范蠡见西施胸前所揣的梅子鼓鼓囊囊的,便急中生智操起一根细竹竿说,“快,骑到竹枝后面,我骑到竹枝前面挡住你。”就这样,他们把竹竿当做马骑,又跳又蹦地跑开了。看梅园的主人没有观出破绽。
回家后,范蠡的外婆问他,“从哪里弄来的梅子?”范蠡骗外婆,说是看梅园的老爷爷给的。第二天,梅园的主人找上门来,范蠡的外婆和外公说了许多好话,梅园主人见所作所为是两个小孩,当时他们把竹竿当做马骑,一跳一蹦地跑开了,确实没有看出身揣青梅的破绽。以后这事便在村子传开了,人们听后,就常常把青梅和竹马之事联在一起议论。随着历史的发展,“青梅竹马”于是成为形容少小儿女天真活泼嬉戏情状的成语。
关于儿童“竹马”之戏更早的记载,史见于《墨子·耕柱》:“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大国之攻小国,譬犹童子之为马也。童子之为马也,足用而劳。’”《三国志·魏书》引注《吴书》也载有:“少孤,始以不羁于县中,年十四,犹缀帛为幡,乘竹马而戏,邑中儿童皆随之”。 竹马而戏,古童皆知。白居易的《赠楚州郭使君》诗云,“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丹”。他的《观儿戏》载:“髫龀七八岁,绮纨三四儿。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堂上长年客,鬓间新有丝。一看竹马戏,每忆童騃时。”说明“竹马”在古代是极为常见的儿童游戏。
晋人杜夷《幽求子》载,“年五岁间有鸠车之戏,七岁有竹马之欢”。宋人李石《续博物志》也载有“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高道素《上元赋》中描述了元宵佳节“火蛾簇队,竹骑成行”的都市情形。“儿童数百,各骑竹马。”的喜庆节日盛况。晚唐诗人杜牧的《杜秋娘诗》曰:“渐抛竹马戏,稍出舞鸡奇”。白居易有诗云,“不论竹马尽成人,亦恐桑田半为海”。苏东坡也有诗云,“竹马异时宁信老,土牛明日莫辞春”。都把竹马当作童年时代嬉戏快乐的典型标志。
《晋书·殷浩传》载有桓温人语曰,“少时吾与浩共骑竹马,我弃去,浩辄取之,故当出我下也”。唐宋时期,“竹马”之戏更为普及,时见“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其情景独自游娱竹马之欢。陆游有“闲伴儿童竹马嬉”的诗句,他的《观村童戏溪上》,描绘了当时民间原汁原味的儿童竹马戏:“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可见,竹马戏是古代覆盖地域极其广阔,流行年代十分悠久的儿童游戏。
据《醴泉县志》载,“比户皆悬灯结彩,昼则演高跷,夜则放火炮及竹马、火狮、龙灯之戏。”《兴平县志》旧俗载,“有竹马戏,花灯竞巧,自上元至上巳,逢期为之,盖傩之遗也。”清乾隆《东湖县志》载,“元宵张灯,又有幡,龙凤狮跳,走马诸灯。”清同治《钟祥县志》风俗志载,“元宵各家张灯结彩,鼓吹喧聚,舞龙灯,并为麟凤鳌山,走马百戏,讴歌游赏达旦。”陕西《盩厔县志》也载,“元宵悬彩灯于门首,先代神主前亦设灯,小儿骑竹马奔走驰逐,随以金鼓游街巷,或至夜分不息”。龙凤狮跳,竹马弄尘。配秉明烛,悬灯结彩,竹马狂欢。
清乾隆宜昌《当阳县志》卷三方舆风俗引《隋书》云荆俗:“(正月)十五日上元,多龙灯、竹马鳌山之戏,花爆鼓乐最盛”。清道光《长阳县志》卷一风俗载,“上元节。初八日,城内四街,城外四乡,悬灯或扮演龙灯竹马,及他杂剧故事”。 清道光《孝感县志》卷五节序载,“园灯、美人灯、猴灯像猴形。能上下木竿,又以一人冠高巾,衣裹衣,手挥大扇,皆竹马为之。”李声振《百戏竹枝词》也载北京清代风俗,其“竹马灯”云“元夜儿童骑之,内可秉烛,好为‘明妃出塞’之戏”。 遗风佳节,处处皆以。戏场跳舞,走马百戏。金鼓游街,歌管盛况。
《百戏竹枝词》李声振诗云“明妃出塞”:“岂为南阳郭下车,筱骖锦绣倩人扶,红灯小队童男好,月夜胭脂出塞图”。童年之嬉,回味无穷,还是石顺义的歌词写得好。竹马沙沙,竹马沙沙,月牙月牙头上戴,野花野花鬓上插。女做新娘不要害羞,男在一旁吹吹打打。我们曾骑它去过东海,我们曾骑它去过南沙。竹马驮走多少朝阳,竹马驮来多少晚霞。我们曾一起走南闯北,谁也不会胆小害怕。童年岁月多么难忘,夕阳下,一对,一对对,青梅竹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