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塑【参考整理】 . 糖塑艺人离不开一副担子。担子的一头是只木箱子,里面装一些杂物和先一天晚上做好的比较费工的糖人,也是座椅。担子的另一头,最上面的架子上有两排插孔,用来插糖人;中间是转盘,周围画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糖人图案,用来做游戏:只要交上五角或一元钱,就可以转一次,转针停在什么图案上,就可以得到什么糖人;转盘下面是两个小抽屉,用来放剪刀、木梳等工具;再下面是一个大铁盒,里面装满了锯末,锯末上面就是制作糖人的原料:麦芽糖。糖塑艺人一代又一代地把担子传承着。 吹糖人气温不能太高,温度高了麦芽糖发软无法造型,所以农历9月至次年3月的气温才适应吹糖人,这也意味着吹糖人每年只有半年的时间可以上街。另外,吹糖人这门手艺难以掌握,再加上现在谋生的手段也多了许多,所以现在许多糖塑传人宁可外出打工,也没有其他人再来挑这副担子了。糖塑艺人有的因多年不从事这门手艺,手生了,捏出的糖塑质量也不高了。 小时候,我站在小摊边,看到糖塑师傅的制作手法有;搓、捏、团、挑、揉、按、压、擦、拨、画等。但它与捏面人不同的主要是增加了“吹”。工艺即为“吹”和“塑”,按行话称为“泡活”和“头子活”。也就是“吹”的糖人叫“泡活”,“塑”的糖人叫“头子活”。动、植物类一般采用“吹”。人物类一般采用“塑”。作品多为“泡活”与“头子活”的结合体,严格地说“泡活”与“头子活”不可分割;“吹 ”、“塑”结合的糖塑作品,既体量气势,又有细节,“百看不腻”。 “吹”,讲究的是快而准确到位,因为糖膜是在20度以下的温度中迅速凝固,气温越低,凝固越快,要求艺人眼疾手快、气息均匀、动作熟练,不然就难以完成。人人熟悉的一头水牛,是所有“泡活”中最难吹制的,尤其要做到形神兼备,健壮有力,那就更不容易了。几十秒钟的时间将一团糖吹制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这恐怕是其它艺术门类难以达到的。我们不能不敬佩糖塑艺人那巧夺天工的非凡绝技。 “塑”,讲究的是结构和色彩,更要求糖塑艺人除了手上功夫外,还须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和现场发挥的灵气。 糖塑的题材五花八门,无所不包。有名目的约有数百种之多,经常做的也有数十种。动、植物类的作品大概有几百种,常见的有“双狮戏球”“游龙戏凤”“龙盘狮”“龙凤烛”“麒麟送子”“十样锦”“蝴蝶戏花”“金鱼闹菱”“莲藕”“老鼠拖葫芦”“蛐蛐斗公鸡”“鸡啄鸡”“蚱蜢”“龙虾”“鹦鹉”“桂鱼”等。人物类的作品,品种繁多,很难统计,比较受群众喜爱的作品有:“姜太公钓鱼”“齐天大圣”“子龙救主”“青河桥比箭”“赵云下山”“张三打鸡”“林冲夜奔”“八仙”“三英战吕布”“武松打店”“关公勒马望荆州”“哪吒闹海”“石迁盗鸡”“五龙捧圣”“慕容贞斩蛇”“送子娘娘”“雷打张继宝”“安安送米”“福禄寿三星”“寿星骑鹿”“老君骑牛”“牧童骑牛”“打莲湘”“打花鼓”等。 糖塑题材主要有三大类:忠义、吉祥、避邪。如忠义类的代表作《关羽夜读》;吉祥类的代表作《龙戏凤》;避邪类的代表作《除五毒》《三怕》等。 糖塑做工精致,看起来简单,其实,没有几十年的功夫,是难达到如此境界的。这一吹一捏、一揉一挑之间,渗透了糖塑艺人多少心血和汗水! 为糖塑,为孩子,为自己,愿这五彩的老手艺甜在嘴,记在心。 . 2011.11BYH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