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蓑衣匠(张才富) 蓑衣是中国传统风物,是历史上农人和渔夫的理想雨具。在农家或渔家,天晴下雨都得出去劳作,天晴戴斗笠,下雨穿蓑衣。在淅淅沥沥的风雨中,着蓑衣戴斗笠的农人牵牛阡陌,或荷锄耕耘农田;那渔民,则垂钓河岸,或行舟湖上捕捞。蓑衣就像粗朴的乡村老屋一样,看似破败,不堪风雨飘摇,却历久弥坚,依然经风历雨而不朽。人们一穿就是千百年。
旧时的乡村,家家户户的墙上都挂有一二顶蓑衣。雨天农人穿上蓑衣劳作依旧;归来时,蓑衣湿漉漉的,下摆水声滴答。脱下蓑衣,身上的衣服全是干的。农人把蓑衣晾在屋檐下,任它摇晃在雨季的时光里。 上世纪末,蓑衣斗笠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传统的蓑衣匠也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早些年蓑衣匠编蓑衣,一年四季的生意是忙个不停。
一件蓑衣,从买棕片到编织成衣,有几十道工序。技艺娴熟的师傅,三天多可以编一件。编织蓑衣要做到棕片齐,棕线针脚宜,蓑衣左右对称,上下均衡。编蓑衣是个纯手工的体力活,棕片要缝合得密实紧扎,针线匀称,棕片平整,不花力气是不行的。
编蓑衣,先立领,领子是一件蓑衣的关键部位。缝好领后,钉八卦,八卦是连接领子的脊梁部分,也就是蓑衣的骨架。这里得用上好的棕片,做出来的八卦会越穿越油光发亮。然后才是铺里子,接围腰。里子的棕片要宽而平实,围腰则需要一样长度的棕片。最后一道工序是盖活,蓑衣后背的铺缝,这是面子工序,棕片自然也要选上好的。蓑衣,靠的是棕索连接缝合。差些的棕片搓索用。一件蓑衣,光棕索就要八、九种。根据用途与功能,形状粗细,搓编方法分为:领索,围腰索,扎领索,挂领索,锁索,翅索,围间索,绞线索等。大部分的绳索都用手搓,只是用量大而稍细点的,就用绞索机,摇起来轻松些。
编蓑衣的针多;直的,弯的,长的,短的,粗的,细的,大的,小的几十种.……..
那棕褐色的蓑衣,深沉;蓑衣匠细密的针路,实在。蓑衣匠在消失,这门手艺快要绝迹了。写到这里,我萌发一种冲动,倘若一天回了家,习惯地戴一顶斗笠和穿上一件蓑衣,下雨时行走在仙桃大街上,路人肯定会把我当成行为艺术者来围观。罢了! 2011.11于乌鲁木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