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风之雾 于 2011-11-27 19:38 编辑
乌篷船 如果说绍兴是江南一道独特的风景,那么乌篷船便是这风景里流动的生命,让这千年古镇有了生机和灵性。 关于乌篷船的记忆,在初中读鲁迅先生的《社戏》时便有了模模糊糊的印象: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很长一段时间,它仅仅是鲁迅先生笔下留给我的因离得太远而缺乏质感的点点滴滴;后来读到周作人先生的《乌篷船》时,乌篷船便在我的影像里逐渐明朗起来了: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央竹箬,上涂黑油…… 走出三味书屋,迎面是一条悠悠的小河,从鲁迅故居前静静地流过,想必这就是鲁迅先生童年时经常在河边玩耍、偷偷坐船去看戏的那条小河吧,只是窄了许多,行不了大船的。浅浅的水面上飘着些许绿色浮萍。石桥旁,几条乌蓬船一溜排开,悠闲地停泊在那里。船身黑亮瘦长,船舱覆盖着半圆形的黑色竹篷,让人觉得有点土,但篷小的可爱,使人担心它能否容纳下足够的乘客。 这就是乌篷船?那载着鲁迅先生看戏、捆绑“祥林嫂”改嫁、在我脑海里漂泊了二十多年的乌篷船? 几个年纪稍大的船工,有的坐在船头抽烟,有的在岸边用小锤子修补着船桨,脸上并没有多少表情。偶尔有一两条乌篷船从桥下行过,几个人或坐在低矮的船舱里喝酒闲聊,或站在船头欣赏沿途风景。如镜般平润的水面便泛起了一圈圈的涟漪,浆起水落、桨落波起的咿呀之声便在小河上响起,很快就淹没在鼎沸的人声里,不仔细听还真听不出来呢。此情此景,便勾起人无限的回念,鲁迅先生童年时坐乌篷船、偷罗汉豆、看社戏的情景突然在脑海里清晰起来。在皎洁的月光下,在橹桨笃笃的击水声里,乌篷船那轻盈灵巧、款款而来的水墨韵味,在我的思维河里荡漾出无数的情愫。 这便是江南的风景,灵动婉约! 在我看来,江南若缺了小镇,便少了一份典雅;小镇若缺了石桥,便少了一份厚重;石桥若缺了河水,便少了一份柔婉;而河水若缺了乌篷船,那便少了一份灵性。 站在小桥上,我迅速地按下了照相机的快门,拍下那或停或行的乌篷船。照片上的乌篷船,因秋雨的缠绵而稍见暗淡,细长的河道,颇有纵深,犹如这千年的古镇,在我心中幽幽不绝。 一庭秋雨湿江南。 一场秋雨,打湿了江南温婉的情怀,乌篷船便在这烟雨朦胧的江南里,沿着岁月悠悠的古纤道,一路哼着咿呀的越调从远古缓缓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