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渐知荆州府事,当是在他生命的晚年。志载他守荆州时“卒于官,墓亦在江陵界”,又说“状元毕渐墓在县西80里”。以此方位推算,毕渐墓应是在龙湾、张金或者浩口的什么地方吧。 1994年6月 再版补记:在重读和修改本文时,深感未能将毕渐的比较全面的情况介绍给读者,于是将2008年初写的《状元毕渐,在党争的漩涡中产生》一文附后。 北宋状元毕渐 毕渐,字之进,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状元,也是封建科举制度下潜江产生的独一无二的状元。 据史载,宋哲宗廷试进士是在元祐八年(1093年),发策即出试题的人是“独颛中书”的李清臣。李清臣是主复“熙丰法”者(即主张恢复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因而出的题目也与此相关。廷试时,苏轼的弟弟苏辙当场反对出这样的题目,差一点因此获罪,多亏了范仲淹之子、中书侍郎范纯仁帮忙说好话,才免除了祸患。这次廷试,毕渐获了“最等”。第二年,礼部侍郎杨畏复试,拔毕渐第一。是年,改国号为绍圣元年。尽管毕渐有幸中了状元,但他后来的影响和所表现出来的才情是远不如那个“差一点获罪”的苏辙的。他的中状元有其政治上的原因,这就是他拥护王安石的变法。 根据潜江末科进士甘鹏云先生考证,毕渐中状元后,并没有立即在朝廷当官,而是在绍圣二年至三年担任了襄阳府幕僚。毕渐做幕僚两年告归,同仁周恭叔、钱之等7人为之饯行,皆有诗赠,独周诗尚存,题为《送毕之进状元还乡》,载周恭叔《浮沚集》中。吉光片羽,转录如下: 毕髯奇男子,未识已心与。献策集英殿,脱略独豪举。 二年襄阳幕,归舟岘山渚。同事三人留,时时作险语。 隆准帝王孙,萧然好风度。诗书百万卷,胸中莽回互。 平生苏惠州,气概颇自许。人生艰难际,政可规出处。 二子经济才,用之则为虎。髯公且为客,王孙且为主。 明朝各天涯,歌媚为谁妩。舵师挽舟去,回首空南浦。 莫笑参军强,参军定强否。 甘鹏云先生对上诗加注云:“所谓王孙者,赵德麟也。毕公多髯,故称毕髯云……”这首诗为我们提供了比较直观的毕渐形象。 甘鹏云先生进一步考证说,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六月初五,毕渐出任议郎。崇宁四年五月初八除膳部员外郎。查阅有关资料,知道宋朝官制的议郎是一种比中郎、侍郎、郎中都高的官职,执掌顾问应对诸事。毕渐知荆南府,当是在他生命的晚年,因为他是“卒于官”,所以“墓亦在江陵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