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讯 记者 甘 勇
去年5月,在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庄子沟村见到移民刘警予时,他正忙着收拾家当。尽管补偿款高达数十万元,但依然忧心忡忡:“搬迁后不知道能干些啥?”
时隔一年多,记者2日在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回访刘警予,他已经是当地最大砖厂的老板。“屈家岭要建成‘中国农谷’,到处大拆大建,砖厂生意好得不得了。”刘警予笑着说。
俗话说:“一搬三年穷。”从丹江口搬到屈家岭,刘警予最担心找不到致富门路。在库区,一靠柑橘,二靠网箱养鱼,已是小康之家。搬到屈家岭,全家7亩半土地,靠种粮食和棉花,只能混个温饱。
但是,精明的刘警予很快发现了商机。作为移民建房理事会成员,他去年在屈家岭监督建房时发现,砖厂生意特别红火。国家禁止使用实心红砖,但鼓励发展环保水泥砖,生产厂家还不多,一块砖成本0.2元,最高卖到0.28元。
去年8月搬迁到屈家岭后,刘警予将土地流转给当地人耕种,自己全心全意筹建水泥砖厂。砖厂投资需要110万元,刘警予拿出60万元的积蓄,又找亲戚朋友借了25万元,但是还缺25万元,迟迟没有着落。
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屈家岭管理区伸出了援手。区移民局两位干部,了解到刘警予的困难后,以个人身份提供担保,帮他从邮政银行贷款20万元。区人社局通过小额贷款基金担保,提供了5万元的小额贷款。“政府对我们移民,高看一眼,厚待三分,雪中送炭,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啊。”刘警予感动地说。
今年7月,刘警予的砖厂开工生产,并逐步走上正轨。“一年生产1000万块砖,每块砖赚4分钱,估计两三年就能回本。”刘警予说:“看屈家岭开发建设‘中国农谷’的架势,砖厂生意至少要红火三五年。”
如今,走进砖厂,场地上摆满了半成品的环保砖,砖机、铲车、叉车忙个不停。砖厂聘用了20多名工人,全是南水北调移民。“移民在我这里打工,每人月工资至少1700元。我要带着移民弟兄们一起搬新家、创新业。”刘警予告诉记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