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源自茫茫秦岭深处清澈甘甜的丹江水,将从一条全长1277公里的人工大河——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向北京奔流而去,这流淌着的是挟裹着楚汉魂魄的气血,充盈着华北儿女经脉的生命之河! 回望这条生命之河的源头——千里之外的丹江水库,碧波浩淼,天水一色。50年前,为了建设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南阳有141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880人因此而伤残。 2014年,丹江口水库大坝坝顶将从162米加高到176.6米,蓄水位由157米提高到170米。水域面积扩至1050平方公里,将淹没大量农田、房屋。湖北、河南两省34.5万移民,叩别黄土下的祖辈魂灵,作别故园的千重稻菽,奔赴他乡定居,用大爱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奉献壮歌! 为了让这生命之河早日奔流北京,河南省淅川县两年搬迁了16.2万移民,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空前绝后。两年来,有许多党员干部累倒在移民一线,12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是爱的水滴,是大地母亲的乳汁,是输送给祖国心脏的“新鲜血液”啊! 南水北调,一部水利史诗 让南方充盈之水滋润北方,修建一条优化中国水资源配置的生命线——南水北调工程,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中央领导人挥之不去的战略构想。 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在河南视察,健步登临邙山,凝视着滔滔东去的黄河,以诗人的浪漫、政治家的胆略问水利专家:“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吧?” 这个横空出世的伟大梦想,伴随着共和国跌宕起伏的步履逶迤而行,2002年12月27日,终于迈出了它梦想成真的步伐。 南水北调是党中央、国务院决策实施的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部署,对缓解北京市和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局面、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河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起丹江水库,以渡槽的形式穿越河南省境内的沙河、大浪河,沙河渡槽将是目前世界上已建和在建规模最大的渡槽工程;它以倒虹吸的优美造型潜入安阳河,再从河南省出境后,跨越北太行,直至北京团城湖,再到天津。南水北调中线的建成将给北京、天津、石家庄等沿线20多个大中型城市每年调水130亿立方,泽被人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条绵延1277公里的人工天河,不仅是中国治水史上的壮举,也是世界治水史上的重大创举。他从预想到即将实施,历经半个世纪,是一部浩瀚、壮美的水利史诗。 畅游丹江水库,仿佛走进了世外桃源。碧水浩淼无边,田园葱茏滴翠,青山氤氲如黛,俨然一幅原生态的水墨画。然而,弃舟而上,从一条条山间小道走进大山深处,走进一座座村舍,感知更多的却是这青山绿水中隐忍的伤痛,感受到那些移民村里所发出的人性的光芒。 丹江水边的人们世代逐水而居,背山面水。他们是与大自然最为接近的人,他们的血脉盘根错节地深扎于这山水间。江河改道,命运变迁。从1958年丹江口水库大坝破土动工那天起,当水库水位线从124米到147米、152米、155米、159米、170米一次次长高时,散落在丹江水库周围的村庄,不得不从水中抽出身子,连连向后跳跃腾挪。但仍然有无数个村庄永远沉入江底,有数万个家庭走上迁徙之路。历时20年,分期分批被安置在青海、湖北、河南3省,动迁人口20多万人,占1954年全县总人口的49%。在县内,后靠至荒山野岭的人口达12.6万人,其余外迁。 由于移民对当地生产生活习惯不适应(迁移前农业生产以旱作为主,迁移后以种水稻为主),加之移民安置时划拨耕地及荒山较少,致使大批移民返迁。没有户口、没有房屋,还没有来得及疗伤,1961年,又一次大搬迁开始了。丹江口大坝开始围堰壅水,库区内124米高程以下的群众需要全部迁出。 总结以往经验教训,这次河南省提出了“远迁不如近安,近安不如县内后靠”的政策,随着水库水位继续提高,淅川6万多移民一次次后靠。淅川县政府允许移民在本省、本县、本地范围内自由选点,或投亲靠友。1961年,迁到邓县的2.67万人,国家补助的费用仅够吃饭,也没来得及建房,后丹江大坝因故暂停,移民们又陆陆续续回到丹水边住了下来。 从1958年移民到2009年,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孩子已是白发苍苍,当年的老人早已辞别了人间,多少春种秋收,多少花开花落,多少希望与失望,多少坚守与期待,淅川库区的人们在漫长的等待中度过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心中始终没有忘记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只要国家需要,立即搬迁移民。在这期间,新房子不能盖,道路不能修,外面的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这里一年一年仍是山河依旧。幸运的是还有青山绿水、明月清风,这是丹江给予她的子民们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大的庇护。 丹江口水库移民动迁规模大、难度高、延续时间长,在国内已建水库中是绝无仅有的。今天,我们再次提起往事,就是希望后人在领略丹江水库那涟漪荡漾的湖光山色的同时,别忘了曾在水下那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们;就是希望我们对淅川移民所做的奉献牺牲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因为今天,50年前的老移民将再次告别故土,这是怎样的一种牺牲奉献啊! 袅袅炊烟像薄雾般飘在一座座山村上空,摇摇欲坠的土坯房用木棍顶着,长满青苔的老井把时光定格在上世纪70年代,有人把这些库区的村庄称为“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在土屋的山墙上,用石灰刷上去的“172米”、“167米”等字样异常扎眼。这些看似普通的数字,在移民的眼中就是一道道不可逾越的“红线”,因为那是大坝加高蓄水要淹没的建筑物标识。凡是“红线”以下的住户都要迁移。 1990年、1992年,长江水利委员会两次对库区进行实物指标调查,但工程始终没能上马。老百姓不敢盖新房,村里的路、电也不能规划建设。2003年南水北调工程开始动工,国务院南水北调建设委员会发布了丹江口库区停建令。散落在水库周边一座座土坯老屋再也经不起风雨的侵蚀,如同化了的冰激凌一样纷纷坍塌。风雨天更是让人心惊肉跳,淅川县的干部几乎倾巢而出,只要看到没有倒的老屋就拼命呼喊:有人吗?快出来!很多群众被干部抢出家门,老屋在身后苍然坍塌。 移民的冷暖挂着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心。省长郭庚茂一次次到库区调研,拉着移民的手满怀深情地说:我曾经有过和你们一样的经历,在上世纪50年代也是从水库移民搬迁出去的。看到你们因为迟迟搬迁不了,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党和政府也很放心不下。所以,我们正采取措施,加快进度,让你们早一天搬迁,早一天安定下来,早一点获得发展。 不能再等待了!河南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库区移民四年任务两年完成。 2009年7月29日,就在移民小心翼翼地把老屋顶上的灰瓦一块块揭起,把山墙上的青砖一块块拆下,将一头头黄牛牵走时,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动员大会正在淅川召开。会上首次公开提出了库区移民时间表:2009年8月底完成试点移民1.06万人的基础上,对库区大规模移民分两批进行:第一批移民6.49万人,2010年8月底完成搬迁;第二批移民8.61万人,2011年10月底完成搬迁。 三峡百万移民中,农村移民45万人,共搬了17年;黄河小浪底水库涉及河南移民16万人,搬迁了11年。而河南省丹江口库区16.2万移民,全部集中在一个淹没县,两年时间内完成搬迁,移民迁安的难度和强度之大,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绝无仅有。移民工作号称“天下第一难”。16.2万移民要在两年内迁徙完毕,谈何容易? 河南省委、省政府背水一战: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16万移民迁安这场硬仗!我们要确保移民在搬迁过程中不伤、不亡、不漏、不掉一人,实现和谐、平安搬迁。 2011年10月26日,这一天注定要载入史册。中牟县官渡镇水溃移民安置点彩旗招展,锣鼓喧天,来自淅川县金河镇金源社区的57户、247名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顺利入住移民新村。至此,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外迁移民搬迁工作全部完成。 16.2万移民搬迁结束。从启动到搬出近200多个环节,怎一个“难”字了得! 如此浩繁的调水工程,世所罕见的移民规模,竟能以各得其所、皆大欢喜的结局画上完美句号,实非易事。河南省水利厅厅长、省南水北调办主任、省政府移民办主任王树山感慨地说:“之所以取得这些成绩,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得益于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有机集成,得益于广大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的无私奉献。” 送水北京,无私情怀博大胸襟 2011年9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率北京市党政代表团考察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情况时,为河南人民表现出来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深深打动。他深情地赋诗一首:“南水北送真辉煌,最动情是离故乡。清水滋润京城日,共赞豫宛好儿郎。” 秋燥使每一个在北京生活的人感到:北京缺水!严重缺水!现在北京市人均年可利用水资源量已降到100立方米左右,远低于人均年1000立方米的国际水紧缺警戒线。专家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如果世界剩一暖瓶水,中国只有一杯水,北京只有一口水。 北京因水而建,因水而兴。据《帝京景物略》记载,“玉河桥亦关矣……水一道入关,而方广即三四里,其深矣鱼之,其浅矣莲之,菱芡之,即不莲且菱也,水则蒲苇之”。遥想北京当初的盛景,人们心焦如焚,南水北调快点通京城! 发源于陕西商洛西北部秦岭地区的泉水从莽莽秦岭深处,一点一点从山石中渗出,一滴一滴累积起来,慢慢悠悠流成一条线,或明或暗地从野花、草丛间穿过,缠绕着崇山峻岭,潺潺地流到丹江。 陶岔村位于淅川西南角,丹江口水库东岸,汤、禹、杏三山之间,以天然的渠道形状,与丹江口水库相连接,天造地设般成了南水北调的源头和渠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将使丹江浅吟低唱,一路北去。到2014年,在北京颐和园团城湖畔休闲的人们会想起,这里的碧水清波源自千里之外河南淅川的一个小村——陶岔。 为保护好这 生命之水,时任淅川县县长的崔军果断提出“把丰碑刻在青山上,把政绩融在清水里”的理念,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5.3%,库区水质连续7年保持二类优质标准,符合调水要求。 北京人要喝水,淅川人要吃饭。淅川县环库区2000公里的库岸线上有30万人,172水位线以下还有5万人不在搬迁范围内,势必影响水质。值得欣慰的是,最近,国家已审批“建设中原渠首生态经济示范区”。淅川县委书记、县长马良泉信心十足地告诉我:“让库区的群众参与保护生态、保护水质,而不能再让群众因水而贫困,要让群众在生态保护中发展致富是我们下一步更加艰巨的任务。”环库区是个巨大的财富,马良泉期望有眼光的人士能参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建设,来共同保护这生命之水。 2009年7月10日,我首次到淅川采访移民搬迁。两年多来走遍了库区的山山水水,走进一个个移民村落和一个个移民家庭,倾听他们纯朴的心声,也一次次被移民群众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付出、无私的情怀和博大的胸襟所感动。滔滔丹江是库区移民汲取营养的脐带啊! 我曾经探访过 盛湾镇姚营村91岁的侯金全老人:“大爷,知道为什么让您搬家吗?”“北京渴!南水北调!”“您愿意搬吗?”“落叶不能归根啊!开始任凭谁说我是死活不愿意搬。后来慢慢地想通了,北京是咱们国家的首都,总不能让北京挨渴?这不,俺全家响应党的号召,搬!” 今年6月26日,沿江村一位产妇抱着婴儿住进仓房镇的小旅馆,凑巧我住在隔壁。看着产妇怀里小猫一样嘤嘤哭泣的婴儿,我一阵心悸,忙从暖瓶里倒出一点儿开水吹着:“孩子渴了,喂点水吧。辉县有650公里远,至少坐11个小时的车,你住几天再走吧。”虚弱的产妇面色苍白,嘴唇干裂,额头上布满细密的汗珠。她手捂着肚子表情痛苦地说:“房拆了,东西都装车了。如果我不走家人也走不成。” 24小时之后,一辆救护车接上这对母婴渡过烟雨缥缈的丹江,跨过浊浪滔天的黄河,向太行山下奔去。记住这个出生才24小时的庆辉吧,还有移民中年龄最长102岁的王秀华。 江河改道,命运变迁。淅川16.2万移民,为了给这条生命之河让路,要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丹江,这放在谁身上都是一种痛。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和他们血肉相连啊。如今,却要连根拔起。他们只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让甘甜的丹江水早一天流向北京。 故土难离,最后的告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故土难离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观念。在顷刻之间,痛别自己祖祖辈辈生活、劳作的家园,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场艰难的抉择和心灵的考验。 在16.2万移民中,他们有的骨肉相别,天各一方;有的抛弃了蒸蒸日上的产业……此情此景,怎一个“痛”字了得。他们对故土、对祖地有一种特别的眷念,神圣肃穆的表情让人心灵震撼。 172水位线,把仓房镇胡坡村一分为二。76岁的杨奶奶紧紧地拉着我的手老泪纵横:“搬吧,舍不得女儿;不搬吧,舍不得儿子。” 就要走了,张大爷跳入丹江一声长啸:丹江啊,再见了!他任泪水江水在脸上横流:“带瓶水,以后只有梦里游丹江了。土地、母亲、爷爷、奶奶都在这深水里。” 学生们从记事起就知道南水北调,知道移民搬迁。当这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一切又是那么难以割舍。“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上最后一堂课。因为我就要和学校一部分同学搬迁到辉县了,老师真的舍不得你们。”仓房镇胡坡村小学的王老师深情地拥抱留下的每个学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在学生们的歌声中王老师恋恋不舍地走出教室,任泪水滚落却不敢回头…… 晨曦中,一条小狗在残垣断壁中钻来跑去,一个8岁的男孩边追边喊:“辉辉,辉辉,咱该走了,听话,乖,别跑了呀。”眼看着就要开车了,张改龙也帮着儿子抓狗:“辉辉,你再跑,真把你自己丢下了啊!”然而,平时很听话的狗无论主人怎么呼唤,就是不过来。张改龙感伤地说,它是不愿意离开啊!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让孙子、孙女扶着他,回到了他那破旧的土坯瓦房前,他转来转去地看,很忧伤地回味着什么。最后,老人伸手从房檐上抽下一片长满青苔的瓦揣到怀里,又抓把土装进口袋里,作为寄托思乡怀旧情感的缅怀之物。 当一辆辆车开始启动时,原本平静的人群顿时变得沸腾起来,不少人开始哭泣。70岁的肖玉敏紧跟着女儿乘坐的大巴车拼命挥手:“娃走了好呀,不哭,不哭。”可说着“不哭”的她却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而此时,村头大槐树上的喇叭里一曲《父老乡亲》在空中回荡: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胡子里长满故事,憨笑中埋着乡音…… 鞭炮响起,礼花升空。车辆缓缓移动,移民们纷纷把头伸出窗外,再看一眼故乡的田野山川。多情自古伤离别,在离开家乡的那一刻,泪水模糊了一双双眼睛。 淅川县城倾城而出,少年们舞动着花环,老年人跳起了秧歌,腰鼓队敲响了锣鼓,送别远离家乡的亲人。浓浓的故土亲情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激荡,车下的人挥动着手不断道着“珍重”“再见”,车上的移民群众眼里含着泪花,依依不舍地向欢送的人群挥手示意。车上车下,亲情、乡情、离别之情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幅感人的画卷。大街两旁挂满了鲜艳的标语,字字情深意切:无论你们搬到哪里,都是淅川最亲的人! 土地,特别是故乡的土地,不仅是 生命之源,也是情系梦牵的地方。丹江啊,你那磅礴的气势,海洋的胸怀,令人们深深感动。此刻,我泪水滴落,心中呐喊:淅川啊淅川,对不起!我这个不久将受恩于丹江惠泽的北方人,在此,向淅川致敬! 移民搬迁结束了,再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