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草馨儿 于 2011-12-16 07:43 编辑
寄死窑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古均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浓浓深情和生生不息的道德风范。在尊老、敬老已蔚然成风的今天,在“敬老节”老人幸福的笑容里,谁会想到,我们的先辈是怎样和一个“寄死窑”的弃老恶俗展开泣血的斗争,才得益让今天的“重阳节”法定为“老人节”?让“尊老敬老”这一优良传统在中华大地上发扬光大?
“寄死窑”和老人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寄死窑”又称“寄死窟”、“自死窑”,指的是灌木草丛之中可容一人大小的窑洞。它不仅是远古时期人类的一种埋葬习俗的遗迹,更是人类将“弃老于野”的野蛮习俗转变为“尊老敬老”道德风尚的历史见证。 在今天的丹江口市官山镇西河村的半山崖上,有一高0.8米左右、深2米左右的山洞。洞口方方正正,洞内平平整整,里面刚好可容一人,可卧、可蹲,经专家考证为古代“寄死窑”遗址。像这种山洞,即“寄死窑”,在该镇的袁家河村一带、盐池河镇盐池湾村、两河口村一带有60多处的类似遗址。专家称这些窑洞是古代用来寄放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用的。 那么,武当山地区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寄死窑”?它们是否真的被启用过?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寄死窑”的故事。据我的小脚奶奶讲,古时候,人过花甲以后,家里的人按照皇帝的规定,必须将老人放进深山的“寄死窑”,开始还送点食物什么的,以后就不管了,让老人在那里自生自灭。 我在邻县的谷城五山镇也见过类似的“寄死窑”。 “寄死窑”一般位于较隐蔽险要的悬崖边或悬崖上,选择整块巨大的岩石雕凿而成。窑内一般为长方体空间,宽约1米,长约2米,高约0.8米,可躺2人,窑门窄小而隐蔽。其规格大小和条件好坏,与家庭财产和社会地位有很大的关系。小“寄死窑”只有一人转身的空间,老人天天在里面等候儿孙送饭,送不起饭的,就被活活饿死或者冻死。而有钱人和一些官宦家庭就不一样了,那些“寄死窑”可以挖凿得较大,布置卧室之类的。相传,古麇国(丹江口,古称麇国)一位宰相的父亲已过花甲,必须送进深山的“寄死窑”。此人极其孝顺,舍不得丢掉自己的亲身父亲,就花巨资专门为父亲打造一个窑,把父亲藏起来,每天送吃送喝。一天送饭时,父亲见儿子闷闷不乐,遂问缘由,儿子告诉父亲:邻国年年称臣纳贡,今年进贡了一只大如水牛的老鼠,置于金銮殿上,限皇帝一月内破解,否则就要为其称臣纳贡。皇帝下了圣旨,由宰相办理,如破解不了此怪,将其杀身。老父亲听后劝慰儿子不要过于着急,他有一方可以破除此怪。老父亲告诉儿子,此怪叫“犀鼠”,须在城内找一只八斤的大狸猫,饿其三天,不准喂任何食物。将其藏于袖筒内,待到金銮殿后,猫在其袖筒内闻到鼠味,自然会发出凶狠的叫声。犀鼠因怕猫,猫每叫一声,犀鼠的身子会缩小一半;再叫一声,犀鼠的身子会再缩小一半;待三声过后,那犀鼠就变成了一只大老鼠。这时候,立即放出狸猫,饿到极点的狸猫一口就将犀鼠吃掉。 第二天,宰相按父亲所说,果然化解危机,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皇帝问其真相后,认为老人的智慧对国家、社会及民族大有益处,就下令废除了“寄死窑”的制度,提倡“土葬”制度。 虽然这只是个传说,和民间故事《斗鼠记》有很多类同,甚至是口头文学中对于过去社会历史的一种原始记忆。《斗鼠记》的故事在中国汉族地区迄今发现了十多种异文版本,它的广泛流传和寄死窑遗址的大量发现,说明“弃老”的‘野蛮’习俗在中国古代确实流行过。 其实,“寄死窑”的存在是由古代极低下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原始社会的人们为求生存,需要做出极其艰苦的努力,在维持自身生存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族群的延续。为此,人们往往“顾生不顾死”,不得不把丧失谋生能力的长者“弃老于野”,或送进“寄死窑”令其自毙。这种习俗在当时不仅不悖情理,在食物匮乏、生存条件极端恶劣的原始社会,杀死非生产的成员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合乎道德的责任。比起有些地方人老被食的更野蛮的习俗,相反,倒是一种进步。 道德是一个历史范畴,在古时,弃老、食老是道德的,不弃不食反而是不道德的。尊老、养老是人类的生产力达到了一定水平,文明程度和道德标准才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遗弃老人不仅是不道德的,而且是一种犯罪行为。“老人是个宝”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尊老敬老”也成为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族人民共同珍视的一种传统美德。 无独有偶,我在丹江口市博物馆还见到一组古画:《缅甸国进象图》、《红毛国进长生寿图》、《高帽国进狮图》、《哈达国进吼图》、《琉球国进龙驹图》、《跤趾国进鹿耳兽图》、《回回国进猫儿雄图》、《黑水国进犀牛图》。古画共八幅,名为:“进贡图”。其高163厘米、宽44厘米;宣纸装裱、有轴。时间为永乐22年(1424年),属国家一级文物。画为工笔,画家采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明永乐晚期,周边邻国向永乐王朝进贡稀有物品,由当时书画家虚竹、春圃用标准的唐楷书文字和图画记录了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外交史实。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与《斗鼠记》口头文学和“寄死窑”遗址的传说虽然朝代上有出入,却口口传授、相互印证,证实了“弃老”习俗的存在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 事实上,“寄死窑”风俗的形成和延续,不仅反映了武当山地区、汉水流域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和物质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当地社会文化和文明的发展过程,人类怎样从弃老、杀老、到养老、敬老的一个道德进步的过程。 当我再次来到官山镇,在深山老林里见到那些“寄死窑”的时候,眼睛所抚摸过的地方,一片湿润和感动------- 在我的眼里,“寄死窑”不再是野蛮、落后的象征,也不是恶俗、不孝的罪证,它反映的是汉水文化在生命哲学上的态度,昭示着后人不断地将“尊老敬老”的孝道永远传承和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