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草馨儿 于 2011-12-17 06:31 编辑
金殿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古有“八百里武当”之称。 武当山不仅拥有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尤其是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全国仅有的十座铜铸鎏金建筑物中,武当山元代的金殿是最早的一个;而明代的金殿是最完美的一个,也是全国唯一的一座。 那么,武当山金顶现存的金殿到底是哪一年修建的呢? 这座金殿位于武当山72峰的主峰——天柱峰金顶之上。其峰拔空削立,海拔1613米。顶端东西宽23.3米,南北长30米,以“君临万物”之势坐落在中心位置的汉白玉须弥座殿基上,仿佛神话中的天宫,漂浮于云雾之上,现隐于彩霞之间。 整座金殿全为铜铸鎏金的重檐庑殿式,无一点铸凿的痕迹。这座重达上百吨、金光灿灿的整体构建是怎样铸造的呢?是哪一年由何人建造的呢?又是怎样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穿过悬崖绝壁运上这千米之上的巅峰? 《武当山志》记载:“公元1412年,驸马都尉沐昕、隆平侯张信、工部侍郎郭琎督率30万民工丁夫到武当山大建道场”。“永乐14年(1416)创建,冶铜为殿,黄金饰之。” 那么,沐昕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沐昕(约1385——1453年)是黔宁宫沐英的儿子,明代定远人。沐英少年丧父,从母避兵乱时母又继死,孤苦一人。明太祖朱元璋和孝慈皇后见此孤儿十分怜悯,收养为义子,从朱姓。沐英年18岁任帐前都尉,后屡获战功,随明太祖开创明朝基业,后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成祖在南京继位,闻沐英四个儿子都有战功,尤其沐昕文武双全,便将女常宁公主下嫁沐昕,封驸马都尉。 风光的日子没过几年,常宁公主在一个冬季突染重疾不治而亡。在忐忑中度日的沐昕没有想到永乐皇帝非但没怪罪于他,还任命他为督建武当山皇家道场的总提调官,监管全部宫殿群的的营造。 一个失去公主的驸马如何在皇室中生存与发展,沐昕无时无刻不在寻求机会,得到老丈人的有力支撑。 公元1413年永乐皇帝得到了一幅图画,画中的武当山主神玄天上帝在五彩圆光中出现。其实,这是沐昕精心策划的一个祥瑞,像这样的祥瑞,每个月都会出现。永乐皇帝又把这个图画印成书在全国发行,告诉天下,永乐皇帝取得天下,取得全国的统治是受武当山玄天帝的保佑。沐昕由此得到了一次次赏赐的同时,也预示着这座大山日后不同凡响的命运。 公元1416年,在完成各大主要宫观的建设后,朱棣下令敕建天柱峰太和宫,这对于沐昕和工匠们来说,将开始营造最难的一个工程。 就在这年春天的一个早晨,沐昕接到一个来自京城的消息,一艘载着特殊使命的官船将至武当山。永乐皇帝还特意为这条船下了一道圣旨:沿途船只务必小心谨慎,遇天道晴朗,风水顺行即行,船上要十分整齐清洁,不能生火做饭。 官船经南京,转武昌,逆汉水而上,直奔武当。此行负有怎样的使命,让大明皇帝躬亲叮嘱,这千里迢迢送往武当山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今天在金顶上看到的金殿高5.5米,深4.2米、宽5.8米。殿顶正脊两端饰以鸱吻,戗脊饰以兽头,四坡重檐脊上分立着象征吉祥的龙凤和瑞兆的海马、天马;代表智慧的獬笏、仙人;传为灭火消灾的邸吻等58个铜饰。檐头施以云龙吻龙戏珠大小额枋和垫板铸成旋子彩画和云龙纹。下檐斗拱为单翘双下昴九踩。它完全仿照明代的土木工程结构建造,但不用一钉一木,而是用铜铸鎏金的构建,看不出一丁点焊接的痕迹。造型玲珑剔透、瓦掕、飞甍、斗拱、檐牙、栋柱、门窗、隔扇相辅相承,线条明快流畅,外表金光夺目、浑然一体。构建上的阳纹、云纹、几何纹、旋涡纹,或横直见菱,或圆润如磨。在金殿左后立柱上,镶嵌有一块金砖,五百多年来,经无数游人香客搓摸,仍金光夺目。 殿内地平是美丽的竹叶状纹理的汉白玉砖铺成。殿身、雕梁、画栋及其宝座、香案、蜡台、海灯、磐钵、花瓶及座下龟蛇等陈设也都是铜质、金饰。宝座上披发跣足的万斤“真武大帝”铜鎏金像,造型庄重凝重,容颜丰润,神采健发。左右侍立的金童捧册、玉女捧印、天罡擎旗、太乙持剑,前者拘谨、恭顺,后者魁伟豪劲,衣着是按明代武将甲胄式样来塑造的。四个神像的表情姿态、互相呼应,栩栩如生,工艺水平高超。 在真武像后壁,挂有一块“金光妙象”铜雕鎏金匾,那是清初康熙皇帝手书,铸制后加上去的。金殿周围。内层为当时云南官兵进献的雕着云龙和铭文的铜栏杆180根,中层为汉白玉雕栏。殿基高1米,全为汉白玉三叶虫化石砌成。外层还有青石护栏。左有木构砖瓦签房、右有印房,后有木构砖瓦父母殿。殿台的四角还有铜鼎铜钟,台下峭壁上开凿了“九连蹬”,依山九转,铺设了三百级台阶及石雕护栏,栏内系有铁索,便于游人攀登。台阶下是永乐21年为 保护金殿“与天地同其久长”(圣旨语)而建的紫禁城。城墙高4米,周长600米,全用青石凿制的千斤城砖,建筑在千仞危崖之上。四面有城门及门楼,东、西、北三座天门皆下临千丈绝壁、只有南天门是上下进出关口。 南天门外、小莲峰之上,有个转运殿。不管香客、信士、或者游客来武当山,怀揣各种梦想,都要虔诚地来此一拜、一转。“转过来没?”“转过来了”--------转身、转心、转运、转世界、转未来----- 而很少有人知道,这就是武当山最早的金殿,也就是元代的古铜殿。殿为铜铸仿木结构,悬山式顶,高2.4米、宽2.7米、深2.5米。略呈方形,结构严谨朴实,正面角柱间,使用四抹球状十字花隔扇,隔扇上放一横枋承托瓦顶,瓦底和隔扇均铸有铭文、记载元、大德十一年(1307),各地信士捐资铸殿事宜。殿通体卯榫,可拆可合。据《武当山志》记载:该殿原在天柱峰极顶,“明永乐以规制弗称,移于小莲峰”,置于雕花须弥石座上,外罩一砖瓦小殿叫转辗殿。殿内亦有“祖师”(真武大帝)金童、玉女、天罡、太乙。银质金饰,造型古朴,体型健壮,面容饱满,衣纹线条自然而流畅,有宋代雕塑之遗风。 在转辗殿下,有一过道厅,叫拜殿。明清两代,只有达官显贵才允许穿过拜殿,进南天门,经灵官殿,攀“九连蹬”,直接到金殿瞻仰。普通香客、游人只能在拜殿中遥望南天门朝拜。他们连亲眼看金殿的权利都没有,而不像我们今天可自由地在金殿外朝拜。 至于金殿是如何神奇地伫立于天柱峰上,一直是一个谜。 而金殿里,玄武神像前的那盏“长明灯”,据说自1416年开始点燃至今,不管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从未熄灭过一次,又是一个谜。 此外,金殿外有一块金光灿灿的金砖,历代文献里都没有关于它的记载,它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谜呢? 据专家提出,金殿是古代的工匠们仿造土木建筑中的榫卯结构,在北京完成三千多个金属构建的铸造,打包之后抬上金顶,用三万公斤纯铜和几十公斤黄金进行拼接。他们把金和水银做成金汞漆合金,涂在构建之上,然后加火把汞化掉,就剩下金贴在上面。正是1416年,那艘负载着特殊使命的船,才使这座金殿巍然屹立在高山之巅。 至此后,长江与汉水一线穿珠,故宫的紫禁城与武当的紫金城南北辉映。一个集建筑、宗教、文化于一体的天下第一名山、东方道教圣地、旅游胜地引来了世界的瞩目和惊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