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byht 于 2011-12-17 23:56 编辑
.
神奇的鹰猎(张才富)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生动地描述了九百多年前的古人是怎么带着猎狗和猎鹰在野外打猎的。
.
从苏轼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知道,鹰猎是古代东方人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传统的捕猎方式。只是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鹰猎逐渐在大多数地区消失了。但是,在位于新疆阿合奇县苏木塔什乡生活的柯尔克孜族牧民,今天仍然大面积地保存着祖先流传下来的这种生存技艺。苏木塔什是名副其实的猎鹰的故乡。该乡云集着数百只驯鹰,每年在冬季进行长达数日的捕猎比赛,那妙趣横生的场面令人惊心动魄。
.
阿合奇县苏木塔什能保持这种原始的捕猎技艺与当地地处偏远,生存环境恶劣,人们生活贫穷落后有关。在物质困乏的年代,人们驯养猎鹰在漫漫长冬捕食野兔雪鸡,狐狸和黄羊。一只好的猎鹰,可以解决一家人的口粮问题。
.
现在,随着阿合奇县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国家重视保护野生动物,柯尔克孜族牧民依靠猎鹰捕食度日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雪鸡、黄羊等野生动物都成了国家级的保护动物,禁止猎食。但还是有一批又一批的柯尔克孜族年轻人接过父辈手中的鹰,把它作为闲暇时的一种娱乐活动。每年冬季,全县的驯鹰能手们会聚集在苏木塔什乡的狩猎场让他们的猎鹰和猎隼进行捕食家兔,鸽子的技能比武。打造阿合奇县旅游形象的品牌。
.
阿合奇县政府现在将鹰猎这种古老的生产方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保护。一些驯鹰能手每月还能得到政府数量不等的生活补助,保证柯尔克孜族的这项绝技能世代相传下去。牧民们驯养的猎鹰全部是从野生环境中捕捉而来,经过人工驯养后成为捕猎的工具。为了人与鹰和谐相处,猎鹰在柯尔克孜族牧民家中饲养七至十年后就会被放归大自然,以让它们繁衍后代。
.
2011.12于乌鲁木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