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武当散人 于 2011-12-19 20:43 编辑 <br /><br /> 【题记】:据《高级汉语词典》注:汉水,俗称汉江,中国中部的一条河,发源于陕西南部米仓山,流经陕西南部及湖北,入长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丹江,古称“均水”,汉水支流之一,上、中游为河南淅河,至河南淅川县与丹水合为均水,也称“丹江”。 据此可以认为,人们现今通常所习称的“丹江”,即古之“均水”,意即古均州境内之水。 “丹江”用作地名,其全称应为“汉江丹江口”——其含义为“丹江汇入汉水之口”。“丹江人”是丹江口人自己在民间约定俗成的习称。 "悠悠汉江水,千古华夏魂" 一、一个语言现象引起的“歌德巴赫猜想”。 女人与别的男人发生性关系为什么叫“偷汉”?卖国求荣、效忠外敌的叛逆者为什么叫“汉奸”? 还有:男人为什么叫“汉子”?喝醉了的男子为什么叫“醉汉”?没有妻子的人为什么叫“单身汉”?粗鲁冒失的男子为什么叫“莽汉”?年老的男子为什么叫“老汉”?健壮的男子为什么叫“壮汉”?中国女人又为什么叫“汉家女”? 这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叫做“汉族”,我们这个民族的人都叫做“汉人”。 今天的中国人,把自己主体文化称作“汉文化”,我们说汉语,写汉字。 “汉”这个字已经被大大地书写,“汉”文明的颜色覆盖了其它文明的斑斓,就连天空也可以称作“霄汉”,银河也可以称作“云汉”、“银汉”、“天汉”。 巍巍秦巴山,幽幽汉水河,人类诞生后,百万年中的汉江上游,曾经先后发现中国第五个猿人洞、第六个猿人洞、第七个猿人头盖骨化石点。多年以来,不断的有人发出这样的猜想:汉水曾经是汉民族古文明的发祥地? 二、一个呼之欲出、石破惊天的华夏历史答案;随着丹江口水库二期工程的开工,抢救性考古发掘的进行,这片古老土地的神秘面纱已被层层撩起,人们从撩起的面纱下看到这片土地的真貌时,不禁惊呆了——考古发掘表明,古老的丹江口不仅是著名风景区、道教圣地,而且它还能勾画出自生命起源、人类诞生、以及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清晰线索和图景。在武当山下习家庄还出土了世界最大剑齿象门牙化石。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曾经发现了距今1.4亿年至6700万年之间的白垩纪中晚期的恐龙骨骼化石及恐龙蛋化石群,75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梅铺猿人牙齿化石,弥陀寺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发掘出土的两具完整的百万年前古人类颅骨化石,青龙泉、大寺新石器遗址,辽瓦店子夏商周遗址、安城春秋铜矿遗址、五峰乔家院春秋墓葬群、汉代古战场——韩家洲,唐太宗李世民三子濮王李泰家族墓地,郧县老城还保存着明代郧阳府学宫——大成殿。近年,由长江委主持,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组成的“南水北调文物调查队”在加坝淹没区,武当山遇真宫一带进行了考查,发现五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仰韶文化遗址。采集标本有红色彩陶及各种器物各种纹饰的陶片。器形有小口尖底瓶、盆、钵、瓮、罐、鼎、纺轮等;工具类有石斧、石刀等。这些原始村落遗址证明:武当山在人类进入文明初级阶段的七至五千年,就有先民在这一带劳动、繁衍、生息。武当山的文明历史至少可以从七千年前算起。当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仰韶文化发明创造彩陶的鼎盛时期。在人类历史上,随着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先民们有余力美化生活,在已发达的制陶工艺的基础上,终于创造了一种带色彩纹饰的陶器--彩陶。它不仅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皿,而且是新石器时代一种杰出的工艺美术品。为人类文明增添了新的光彩。 武当山除遇真宫外,还有五龙宫一带发现了数里范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完整的磨制石斧七件和大量陶片。其中一斧还雕刻有陶文符号。在武当山南岩,也发现四件石斧和不少陶片。足见,这里是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居住的一个重要区域。 武当山上下,在考古和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各类化石极为丰富。先后有磨针井、太子坡、南岩的直角石——四亿五千万年前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化石;武当山金顶、金殿台基下的三叶虫六亿至二亿五千万年的海生节枝古动物化石。这些就证明了武当山六亿、四亿年前是海洋,武当山是逐渐从海底升起的。 在武当山下的玉皇顶温家坪、丹江口市马湾,先后发现恐龙蛋和恐龙骨架化石,又证明了二亿五千万年至六千万年,这一带曾是恐龙世界。后来在玉皇顶一带还发现了三千万年前的宽白兽、冠齿兽、雷兽等18种古动物化石。 原来,这里曾覆盖着原始森林,可以见证人类与动物的进化! 原来,这里埋藏着一部“人类文明通史”,有一条神秘无边的人类史的通道! 在这里,当我们走在这条人类起源至今的漫长通道里,我们会清晰地看到历史向我们一步步走来的身影! 在这里,你抬脚即可踏进一个千年的朝代,俯身即可拾起一段远古的文明。 一个矗立在天地之间的巨大问号,这一次明确的指向了汉水之滨的丹江口市。 这一巨大的问号,再一次勾起人们狐疑的目光:难道这竟然是真的! 这地方,难道真的就是汉民族古文明的发祥地? 汉水积淀的山水文化 一、汉江水的形象风格 悠悠汉水,千古流淌,历经沧桑,积累沉淀,形成了自己的形象,也铸成了自己的风格。 什么是汉水的形象?这种形象又表现了一种怎样的风格?借来一篇诗作,改写为《汉水魂》,用以表现汉水的形象和风格,献给汉水,也献给丹江人。 诗云:【汉水魂】感受到了么?那跳跃着的水的生命! 感觉到了么?它是有生命的! 它的出生是一个悲伤的神话: 天空和大地相爱了,可是它们只能两两相望,永远无法相拥,天空哭了,泪滴落在大地的身上,汇成了海洋,蜿蜒流淌;一出生便开始了流浪的生涯;经过那幽幽的米仓山涧;经过那起伏的秦岭苍莽;经过那悲伤的沧浪洲畔;在汉中平原滑雪;在武当脚下冲浪…… 它的归宿在长江,它的梦想是海洋! 它想在神州大地布满她的足迹,它想叫古老的大地闪耀着蓝色的光芒…… 它不停的赶路,这一走,竟是千年,万年…… 历经了沧海桑田,世事沧桑,任何一切都拖不住它前进的步伐,它是个天生的流浪者,代替天空拥抱大地就是它终生的使命;它很固执:为了使命,它甘愿匍匐在地,走了一程又一程;为了使命,用了千年去穿透,去腐蚀,只为打通一条前进的路;为了使命,它甚至不惜吞噬大地上的一切,它固执的近乎疯狂…… 它又是那么感性,或喜或悲,在你我的眼中激起了浪花,在你我的心湖泛起涟漪,在平地上滑落,开启了它的新生,它新的旅程…… 它是那么透明,那么纯净,它用它那高洁的身体温柔的洗去我们的污浊,我们的疲累;用那高洁的魂,渡着我们的身,我们的心,我们的魂,然后带着满身的赃污全身而退…… 我们生活在一个以水著称的天堂,有路必有桥,有桥必有水。 宽敞的马路,繁华的都市,忙碌的人群……总觉着少了点什么,偶然看见马路旁的一条水巷,着实兴奋了好一阵,才发现从出生的那刻,水便流进了我们的骨血,流进了我们的魂魄……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于几道。俗译说:人达到了上善(道德)的境界,仿佛就如同水一样不再受形体的拘束。 水利于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 水总是呆在人们不愿意呆的地方,这样的性格几乎和道没有两样。 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至善,若海般容纳百川;若水般“和其光,同其尘”,宁静而达观;若水般齐心,汇聚而成江海,浩浩淼淼,荡今涤古,激浊扬清;若水般至柔,却柔而有骨,信念执著追求不懈,可谓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若水般晶莹剔透,光明磊落。 【原作者:小浪2006-9-7 23:56发表于肝胆相照论坛,题为:《上善若水》】 汉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丹江人,同时又以他自己的形象和风格,用潜移默化的方式铸造着丹江人的风骨。 他无私无畏,至善至美;他高洁透明,宁静大观;他宽厚豁达,容纳百川;他柔而有骨,激浊扬清,这,就是汉水和丹江人的形象;这,就是汉水和丹江人的风格。 二、丹江人的山水文化理念 丹江人,本文要分析的主要是丹江口地方人和汉江集团人。文化,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它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 那么,地处汉水之滨的丹江口市以及它主要的经济支柱汉江集团,其地方文化、企业文化有没有相通之处? (一)“山水文化”是丹江口地方和汉江集团企业的溶汇文化。 丹江口市是一座在上个世纪后叶新兴的移民城市。 武当山麓、汉水之滨的沙陀营,之所以能够以千古荒野之地的穷乡僻壤而兴起为一座城市——丹江口市,是缘于一项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也缘于为了这项工程而汇集于此的人群。 被称为“丹江人”的这个城市的居民,绝大部分来源于移民群体——既包括这个工程的建设者及其后裔,也包括因这个工程从库区迁徙而来的人口及其后裔。 丹江人由两部分人组成: 一是本地人,二是外地人。 本地人由库区迁徙的大量人口及其后裔和少量的土著居民及其后裔组成,他们祖祖辈辈傍山而居,依水而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外地人为主体组成的汉江集团是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者,他们的职业注定了他们自己及其继承父业的后人们都要择山而趋,以水为业。 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由语音的差异到利益的纷争碰撞,曾经经历了尴尬的感情磨合阶段。本地人一开始盲目排外,说外地人说话“蛮声格拉”,称他们为“蛮子”;外地人却自视优越见多识广,说本地人落后,称他们为“侉子”。 但是,就在这纷争、碰撞的过程中,他们却浑然不觉地在融化着对方并被对方所融化。他们谁都是胜利者,谁都是失败者,相互都被对方同化了。一种全新的语言口音,正在悄然替代更新着双方祖辈相传的、原装的“蛮”、“侉”之音——这口音,“蛮”中有“侉”, “侉”中有“蛮”,被称作“丹江话”;一种全新的家庭人员结构,正在悄然替代更新着“你”和“我”的家庭——这家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彼此。 被替代更新的绝不仅止于双方的语言口音和家庭人员结构,更是文化理念的共同进化、共同升华!这个经过进化、升华的文化理念,既包含了本地人固有的古老淳朴的人文理念,又渗透着外地人带来的绚丽多彩的人文理念。更重要的是,这种文化理念里,已经被深深地熔进了被称作“武当文化”和“汉江文化”的因子,并且已经被熔入了骨髓! 毕竟,他们都是缘于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而被“挤”在这一片山水之间的。看似不同却又相似的历史渊源,使他们有缘千里终相会,跋山涉水地来到武当山下驻足,风尘仆仆地来到汉江洗马,于是,相同的山水环境和相似的历史渊源在这种机缘下一拍即合,不约而同的在他们的血液里注入了“山”的思想、“水”的理念;于是,“山水文化”就理所当然的成了地方文化的主题,也顺理成章的成了汉江集团企业文化中的主题。 “本地人”、“外地人”的群体概念在他们心里正在悄然销声匿迹,两个人群正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和谐,也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一个新的群体——“丹江口人”群体。在口语习惯里,他们大多都喜欢称自己为“丹江人”。 又于是,“山”的思想和“水”的理念在充当丹江人精神纽带的同时,又理所当然地占据和浸透了丹江人的理性世界,成为丹江人文化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魂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