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总体规划(2011—2015年)》明确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发展方向定位在四个方面: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屏障核心区、生态产业聚集带、生态城镇带.由此可以看出,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是一条贯穿十堰城区及北三县的生态走廊、产业走廊、经济走廊.
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前景是光明的,但是道路是曲折的.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在战略层面上还是一个地方规划,要上升到省级规划,争取到国家的政策支持则还需政府等再努力.当"一江清水送到北京"时,汉江生态经济带或许可以上升到省级规划.
针对十堰作为欠发达山区和南水北调生态保护功能区的现实,我觉得可以参照其他地方生态经济带的发展经验和发展生态经济的经验: 1、生态发展策略:坚持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培育为主的原则,着力推进节能减排、生态治理和绿色创建. 十堰可以先从局部岸段的生态小区、小规模的生态型村镇、公路、铁路、河道等易下手的地方着手,逐渐延伸扩展到生态型城区、生态型功能区、最后覆盖整个汉江生态经济带,并辐射到竹房城镇带,把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示范区。 十堰要尽力争取国家生态补偿金,以解决水源区生态保护资金问题,尽可能做到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和乡镇污水垃圾处理厂建设全覆盖,清除库区的污染源,通过退耕还林和移土培肥,帮助农民改造耕地,提升土地质量.
2、产业发展策略:坚持以旅游业为纽带,以汽车产业为引擎,带动传统产业生态化、科技化、高效化,积极发展高新型生态产业;实行准入制度,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3、分期发展策略:通过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逐步把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为集旅游观光、生态农业、工业园区、生态住宅区和生态城镇于一体、各项建设有序发展、两岸景色旖旎的滨江风光带。
4、空间发展策略:在滨江空间的开发改良过程中,首先贯彻景观控制一体和开放空间的思想,将汉江沿岸的滨江空间理解为一个与规划区以外地区密切渗透,在其内部高度融合的有机整体,形成有机融合的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和生态圈。
优化产业布局,提升承载能力,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循环,形成紧密相连、功能互补、特色突出、产业配套的现代化生态城镇集群、产业集群和开放地带。
5、旅游发展策略:坚持突出特点和整体运作的原则,把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为鄂西生态旅游圈、全国旅游目的地体系中颇具时代活力与吸引力的重要旅游载体和生态旅游目的地. 6、城乡协调发展策略:充分发挥生态经济带美化城乡、改善生态环境、适宜居住、发展生态旅游等职能,从而实现乡村映衬城市,城市增辉乡村的协调发展目标。 7、创新发展策略:加快科技创新,搭建合作共赢平台。
围绕生态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领域,搭建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和地方合作平台,制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技人员创业、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以无形资产入股、开展股权质押融资服务等鼓励创业和创新人才的激励措施,努力突破企业创新的技术瓶颈,使合作多方达到信息共享和基础设施共享,降低企业的物耗、能耗和产品研发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十堰发展汉江生态经济带,目前应该先推进县市对接,规划城乡公交,以充分利用城市辐射农村,缩小城乡差距;在推进外出大通道建设的同时,推进内部路网建设,尤其需重视县市、城镇、环湖交通圈的建设,促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内经济、产业等互相融合,连动发展.即:发展汉江生态经济带先要从基础设施下手,为改革和开放创造首要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