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戏
.
我的家乡地处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传统的荆州花鼓戏,形成于沔阳天门一带,又名沔阳花鼓,1954年定名天沔花鼓戏,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荆州花鼓戏于清道光年间在民间歌舞说唱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剧目的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为群众所喜爱。荆州花鼓戏的唱腔曲牌约有八十多种,多是当地的民歌小调。
在家乡逢年过节或是哪家有大好喜事就会请戏班子唱戏。每至请戏班的日子,乡亲们好比过年过节似的。整个村子到处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说乡的服装厂开业唱戏今天开锣啦!都讲这戏班子,全县是数一数二得的。唱花旦的真水灵,那声音好听得不得了啊!村中地头,人们播散着兴奋,眉眼里呈现出人逢喜事才有的喜悦。
当斜阳把淡淡的光铺在台阶上,晚风渐起,燥闷的空气变得凉爽时,正是干农活的好时候呢。乡亲们狠娘心,早早离开了永远也忙不完的土地。屋顶上,炊烟也早半个多钟头冒起来。
服装厂门口的空地上,惹眼地借各家各户的大门搭起了戏台。戏台左右台角立有两根柱子,柱子是贴着大红对联;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大红的幕布拉开着……戏台前面热闹起来,长条凳,小板凳,放在看得到的位置。尤其是那些小孩们早早搬上凳子跟大人抢位子,盼着父母早点来看戏。孩子们或追或跳。小贩们占着有利地形,摆着冰糖,瓜子,甘蔗.....
在家乡看戏,戏台上有戏,戏台下也有戏。男人们燃上一根烟吞云吐雾。他们谈庄稼谈收成,说到高兴处,嘻嘻哈哈乐一阵,也有时候发脾气骂满口。女人们则三五成群,唠叨家庭琐事,谈论一阵,感叹一阵,只有此时,她们才是自由轻松的。戏台下最活跃的要算孩子们,他们从这个大人面前晃来晃去,尽情地嬉耍着。
天空不见纤毫夜云,星子稀稀落落的。月亮洁亮得很,像悬在戏台顶上的一盏灯。大姑娘和小伙子推搡起哄。有拿手电筒朝大姑娘照来照去,有缩身藏头高叫姑娘名字的,有干咳中嘿嘿带笑者。于是,便引来那边大姑娘们的打情骂俏。
淡雾起来,溶入远处墨似的夜色。路上已经看不见来看戏的人那闪闪灯光。人们静下心来,进入了戏中的世界。花旦出场了,秀目顾盼流情,长裙拂地若出水芙蓉,绛唇稍启,唱诉一个凄怨的故事。声音清亮,颤着哭音,一声“哟喂哟“像从幽泉里源源流出的清溪。唱词是日常土话,如;秦香莲,站宫庭,珠泪洒下;成千岁,成驸马,奴的结发…..人们就像对土块一样熟悉。人们迷醉了。有的随着音调,用手打着节拍;有的看到动人处,联系到自己的身世,竟拿衣襟擦泪……忽然,唢呐高鸣,原来是才子佳人终结良缘或是负心人被斩。到此戏也散场了,有时,唱戏的加一个折子戏如《张先生讨学钱》等。
小时候,在家乡看戏别有一番情趣。如今,眼前还常常浮现出家乡看戏的情景。 . 2011.12张才富.于乌鲁木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