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曾曙光 于 2011-12-30 13:41 编辑
“一尖山诗人方阵”序
为什么留不得曾曙光?在文字方面的造诣上,曾曙光在武穴是一个精神上的贵族。你可以看不起生活中落泊的曾曙光,但你不能对文字上的曾曙光产生轻视。即使是骂人的文字,也有他文字的品格。古河能认同曾曙光,我就觉得古河算一个文人。而老温不认同曾曙光,我就觉得老温顶多是一个教书匠。( ——摘自周银火《武穴文坛是个什么坛》)
历史洪流滚滚向前,谁也无法抵挡,由不得他老温不认同。其实,老温表面不认同,心里是认同的,他恼火的是我的批评太过火辣让他不能接受。2010年年底,在武穴文联欢迎我回老家的宴会上,他现场公布说我的名字在没有知会我的情况下纳入了他主持策划的蕲州、黄梅、武穴三县的“一尖山诗人方阵”。以前并没有我,很多名字我还没有听说过,估计混球不少。这个推广帖首先发在哪个论坛上,我已记不大清楚,倒是记得有网友为我打抱不平,跟帖留言说,“老温这个一尖山要是没有曾曙光就少了山尖”,他不听,我也装着没有看见。我心想,老温,你就瞧好了,保准有一天我不说你自己主动把我加进去。果不其然。老温很可爱,也好玩。笑死人。
此为序。
2011年12月30日安徽太湖县
附录:
一尖山是汉语新诗的高山 文/温东华 横亘蕲春武穴黄梅的一尖山,是汉语新诗的高山。 诗歌在一尖山是很发达的事业。早期的繁荣可以追索到东晋末期,那个时候,武穴到小池都是一片泽国。泽国的对面九江就有一位非常卓越的诗人陶渊明,当时,许多诗人南来北往,路过这一片泽国,总要拜访陶渊明。稍后,在蕲春武穴交界的一尖山,历史又偶然又必然的送来一位给唐朝诗歌造成极大影响的诗人,那就是鲍照,他留恋一尖山的山水美景,就在一尖山建造房子居住起来,因此,也吸引了许多诗人在一尖山上上下下。可以说,当时的中国诗坛除开南京,我们这一地区“一尖山——雷山(我们地区老年人叫庐山为雷山,因为雷池而得名)”就是一个诗歌中心。唐宋时代,这儿都有很好的诗歌传统。而真正产生蕲春武穴的本土诗人还是在明清时代,这个时代,写诗的人非常多,但影响比较小,其中最有名的、诗也写得最好的诗人就是金德嘉、陈诗(他是状元陈沆的老师)、陈沆(陈沆与龚自珍、魏源是好朋友)。他们那些诗,我们都称作古诗。古诗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与狩猎社会和农耕社会结合在一起的。从工业革命开始,现代型的社会逐渐代替农耕型社会,因而也促使诗的变革。辛亥革命一起来,新诗也就慢慢产生了。从新诗产生到1949年,一尖山下的黄梅有诗人废名,一尖山下的蕲春有诗人胡风,一尖山下的武穴没有诗人。到了当代,缺憾的是黄梅诗人较少,而一尖山下的蕲春武穴一下子就象雨后春笋一样冒出了许多诗人,而且创作非常可观。下面就列示一尖山下蕲春武穴黄梅的诗人方阵: 刘不朽 王新开 孔德勇 向武华 陈跃超 周银火 郭德军 张振兴 苏朝阳 桂小波 雷世达 耀 旭 张经武 李春贵 吕文艺 温东华 杨敏 吕约 橡子 曾曙光 余笑忠 张尹 小竹 吴远目 李磊 张冠 元归 杨 进 秦时月 郑秀文 若离 聂时珍 毫不夸张的说,我们一尖山诗人在中国当代个个是好样的,一尖山诗人创造了汉语新诗的高峰。 一尖山是汉语新诗的高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