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7
中士
 
- 积分
- 317
IP属地:湖北省十堰市
|
本帖最后由 武当散人 于 2012-1-2 09:49 编辑 <br /><br />
作者: 野狼无形
“王宝琦呀王宝琦,你自己说,那一样不该作的事你没做!”课堂上,历数了王“宝气”桩桩“劣迹”之后,罗老师愤愤地说。面对如此调皮捣蛋的学生,这位班主任语文老师可真是用尽了招数,但就是收效甚微。
“这样行不行?今后我只要求你上课时间不在下面乱讲话,听不听讲暂且不对你作要求,其他的也可以暂且不管。你在一个月之内做到了这一条,我一个月之内不批评你,你说行不行?”退而求其次,罗老师也算仁至义尽了。
“曩不行!”王“宝气”立即答道,语气表情中不乏诚恳和惶恐。
“什么什么什么?”一句“曩不行”,连好脾气的罗老师也不禁怒火中烧,声音立即提高了八度,“那你说说,为什么不行!连这你也不行,那你,那你……”语文老师也语无论次,简直不知怎么说下去了。
“罗老师,我没说不行,我没说不行呀!”王“宝气”一见老师因误会而动怒,也慌了,连声辩解着说,“‘曩不行’不是不行,就是‘行’,就是‘行’那!”
“‘曩不行’不是不行?就是‘行’?”这位来自外地的老师挠挠头,迷惑不解的笑了。这一笑,就像引爆了一颗“笑弹”,教室里立即“哗!”的一声爆发出了开心的笑声。
这是作者在学生时代亲历的一件真人真事,为了避讳,其中的人物姓名是假的。
在表示否定的“不”字之前加一个“曩”的发音,“囔不”就成了否定之否定,就表示肯定了。在均州方言中,“曩”为“哪么”的合音字,用于反问,表示肯定、否定或加强语气。“曩不”类似于普通话中的“咋不”、“为啥不”,是表示肯定时在语气上的强化。另外,从字义上看:(一)“曩”为以往,过去,义同“古”、“故”。(二)字义分析:“曩不”即“咋不?”、“为啥不?”。(1)“曩”为以往,过去,义同“古”、“故”。(2)“古”可解为“执拗”,指坚持己见,固执任性;“故”可解为“故意”、“存心”。(3)“执拗”、“故意”、“存心”含有“明知不应、不必这样说或做而又这样说或做”的意思。
在均州方言词汇里,如果说“嘎达嘛西”是最为令外地人费解的一个词儿的话,那么“囔不行”则是最容易让外地人误解的一个词儿了,因为它听起来太像是“那不行”了。初到均州的人往往会首先遭遇这一个小小的语言障碍,使和谐的谈话气氛出现那么一点儿瞬间即失的小小波澜,恰似潺潺的小溪里那朵美丽的小浪花儿。野狼无形
附:字义探源
囔: nǎng (形声。从日,襄声。本义:以往,过去) 同本义 [former;past]
曩,久也。——《尔雅》
曩者,尔心或开予。——《礼记•檀弓》
曩者,志人而已。——《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曩而言戏乎。——《国语•晋语》
犹有曩之态也。——《楚辞•惜诵》
曩令樊郦绛灌。——《汉书•贾谊传》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曩胡公按部。——清•张廷玉《明史》
又如:曩日(往日,以前);曩分(旧日的情分);曩年(以前);曩时(昔时;往时;以前);曩贤(先贤);曩怀(昔日之情怀;以前的抱负);曩体(以前的体例、规模);曩古(古代,往古);曩列(旧时的同僚)。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