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域风情】坎儿井(张才富) . 坎儿井,其实不是井;维吾尔语叫坎儿孜,意为井穴,原为地下水道之意,是一种独特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 被称作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儿井,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其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在新疆境内的坎儿井全长5400公里,是全世界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坎儿井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与长城,运河并称我国古代三大工程。
在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坎儿井的原因,是和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吐鲁番是我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坎儿井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蒸发影响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吐鲁番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而盆地中心的艾丁湖的渗透,吐鲁番土质结构质地坚实,这些都为开挖坎儿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坎儿井的基本原理是:从盆地地下水溢出带开始向上游水平掏挖,进入蓄水层并尽可能延伸,蓄水层中的地下水不断渗入暗渠并沿渠流出。坎儿井其结构是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积水潭)四部分组成。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竖井,是用来开挖暗渠,运送沙石及通风用的。井口呈长方形,一般长1米宽0.7米,每隔20~30米开挖一口竖井,越向上游,竖井距离越长,越是下游,竖井间隔距离越短。暗渠,也就是地下河道,一般高1.7米,宽1.2米,长3~5公里。吐鲁番地区坎儿井最长的暗渠达25公里,最短的仅一二百米明渠,就是地面的导流渠,将水引入涝坝(蓄水池)或直接浇灌田地。
坎儿井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丰富的地下水源;二是有一定的坡降;三是有防渗透、防坍塌的土质。正是因为有了这独特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把地下水引向地面,灌溉盆地万顷良田,才孕育了吐鲁番各族人民,使沙漠变成了绿洲。 坎儿井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哈密,木垒和吐鲁番等地,尤以吐鲁番盆地最多,达1200多条。林则徐当年途经吐鲁番时赞曰:“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 . 2011.12于乌鲁木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