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中士
 
- 积分
- 417
IP属地: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
|
过小年 话灶神
冯 平
(一)
每年腊月二十四日,是中国传统年俗中的一个重要节日。相传,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古人都要操办糖果斋粑,祭祀灶公灶母。随之,灶王爷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民间人情世故。古人祭祀灶王,灶王爷好不欢喜。
传说腊月二十四这天,灶王爷见时候不早了,就从灶火中捞起衣冠,顾不得细看,穿上它,连斋粑也忘了带,腾云驾雾,高高兴兴直上南天门,会齐了众位灶王爷,欢聚灵霄宝殿,一齐向玉皇大帝汇报:“玉帝宏恩,天地共享。今年福禄,不比往常。家家富裕,户户安康。人畜家禽,无瘟无惶。骡马牛羊,膘肥体壮。生意买卖,四海通常。作田种地,禾谷满仓。万众歌颂天恩,祝玉帝圣寿绵长。”
传说玉皇大帝听了回报,十根头发热了九根,见众位灶王爷也都穿上了新袍,更是手捋龙须,心满意足。便大摆筵席,品琼浆玉液,赏轻歌曼舞。几循酒后,众位灶王爷见茅屋灶王喝醉了,都围过来,正想取笑,可茅屋灶王已人事不省,只是用手指了指身上。众位灶王爷一看,慌了手脚,见茅屋灶王黄袍上隐隐约约显出字来:
欠张三大米几斗几升,欠李四食盐几斤几两,欠王五铜钱几两几吊,---- 众位灶王爷将实情禀报给玉皇大帝。玉帝招呼拆去酒席,停了歌舞,立马升殿。先安排太上老君照顾好茅屋灶王。随之一举玉笔,批了四句话:“山中树木分高低,世上凡人有富贫。灶王背账尤可鉴,众神且莫步后尘。”从此以后,每年腊月二十四,灶王爷上天朝圣时都讲了真话。直到现在,灶王爷背账的传说在民间仍广为流传。
(二)
我国民间祭祀“灶王爷”的习俗,最早见于《周礼》,那时的灶神祭祀是与火神联系在一起的。《白虎通义》云:“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史记》中载有汉武帝祭灶。传说灶神是上古时颛顼之子“黎”,帝喾时做火正官,后被祀为灶神。古代最初的祭灶,是古人们为了答谢火神的赐福。
东汉时,灶神开始由自然崇拜向人为崇拜演变。《后汉书》载有“阴兴腊日遇灶神,杀黄羊奉祭而得福”;《抱朴子》载有“灶神腊日上天,白人罪状”之说。是时逐渐形成了腊月祭灶的迷信民间习俗。基于灶神能赐福或降灾之传说,是古人们长期关注农业丰歉、自然灾害的迷信祈愿,古人物质生活来源非常贫乏。是时,灶神像侧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古人祭灶十分恭敬,祭品也丰厚。
历代文人对于年复一年的腊月祭灶活动,耳闻目睹颇有深感。唐代罗隐有“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蒙道文章不值钱。”罗隐苦读诗书,十试不中,屡次落第,家贫如洗,待到腊月二十四,祭灶神时,供上一杯清茶和一炷香,便算了事。借祭灶神吟诗发泄,满腹牢骚。
到了宋代,祭灶神的祭品及其活动已形成一定规律。《梦梁录》载,“腊月二十四日,不以穷富,皆备蔬菜糖豆祀灶。此日市间及街坊,叫卖五色米食花果胶牙糖萁豆,叫声鼎沸。”南宋诗人范成大有《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兮!”反映了当时江南民间腊月祭灶活动的盛典,此诗是很有价值的风俗史料。
元代诗人程文海诗曰:“何年呼得灶为君,鼻是烟囱耳是铛。深夜乞灵余不会,但令分我胶牙饧。”作者不但对灶神的轻蔑和鄙视,并给灶神描绘了一幅难看的面容。他不祈求灶神的保佑,却要与灶神分享胶牙糖。可见古代文人并不恭敬和崇拜灶神的祭祀活动。明代开始,祭灶贡品有了改革,即奉素不供荤。从清代起,民间把灶神封尊为“司命灶君神位”,家家灶台上贴着“司命灶君神位”的纸条。
清代朱彝尊有诗云:“饧糕粉荔,杂逻上陈。藉糟漉滓,涂之灶门。司命入觐,行步偊旅。颞颥两目,醉不能语。”灶神颞颥黝黑,司命醉熏,藉糟漉滓,天庭司命,入觐不语,颇为风趣。诗人周勤补诗云:“胶糖祀灶洁春盘,归到天庭夜未阑。持奏玉帝无好事,且将过恶替人瞒。”诗人描写了灶神上天,有意替人说好话,报喜不报忧,反映了古人祭灶的复杂心态。清代有位女诗人,有首《祭灶》诗,其丈夫早亡,她抚养儿子,勤劳度日。诗云:“再拜东厨司命神,聊将清水饯行尊。年年破屋多尘土,须怒夫亡子幼人。”其妇薄命,早年亡夫。借祭灶的机会,向灶神倾诉心中的苦衷,清水一杯,怜情深远,读来十分感动。
据清朝《荆州府志》(卷五风俗)载,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悉以竹枝扫户宇,夜具酒糖果饵祀灶神,以秫刍秣马,田父燎火畦塍间。角馈节仪,以闾请小年饭。《容美土司史料汇编》载,二十三日夜,具糖果祀灶,窝中点灯,曰送灶神上天。二十四日,曰过小年,先期扫舍宇。清同治《来凤县志》载曰,腊月二十三日,入夜,祀灶神,曰谢灶。民国《麻城县志》(卷一风土)载,“腊月二十三日夜送灶,谓灶神于二十四日子时上天庭,奏人间善恶,至晦夜归,复迎灶”。民国《钟祥县志》(卷六)载,腊月二十三日夜,供茶果饼饵草豆以祀灶神,祭毕焚之,以焚馀饼饵与襁褓小儿食之,谓之压惊。二十四日扫堂尘,是夕迎先祖归家-----
鲁迅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云,“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 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古人祭灶时常提及“胶牙饧”此物,这是一种很粘的麦芽糖。古人在腊月二十四这天,传统的“祭灶节”,“灶王爷”要向玉帝汇报这一年在庶民家的生活状况!所以古人常把 “胶牙糖”煮化,抹在“灶王爷”画像的嘴上,让他“吃糖了嘴短”, “嘴上抹饯蜜”,在天宫多说好话!
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这天,祭灶这种封建迷信崇拜活动,现在在城市家庭中已经销声匿迹,在偏僻乡村再也不重视当回事了。这毕竟是一种古陋俗文化现象,它的涵意和影响极其深远。不过,现在腊月二十四的主要活动是搞好屋内屋外的卫生,彻底清扫灰尘,整理房间。特别是要把厨房里的卫生搞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