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6714|回复: 19

春节特别企划: 一起来,说说春节那些事

[复制链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24 14: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xt95599 于 2012-1-27 14:49 编辑

        春节延续着传统的温暖、热闹和仪式感。所以我们盘点除夕之后的新年,带着你穿越所有的旧时光,一点一滴搜集着岁月流逝的证据,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坚信,一定有一种方式,可以把属于个人的东西,变成群体中每个成员相认的标记,特别是那些名家笔下的春节,让我们看见所有传统、所有仪式的意义。
        也不知道身边有多少人和我们一样,觉得春节年复一年地,莫名其妙地成了负担。我们想知道,如今到底还有谁,如童年一般热切盼望着过年;我们更想知道,春节对于人们而言,是否一如既往地代表着曾经的含义?这就是仙桃论坛春节特别企划的源头。
        欢迎来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24 14: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1201241321cf6828fed20a37a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24 14: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
老舍《北京的春节》
.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摘自老舍《北京的春节》
.
1201241339d9466da2d75ab09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24 14: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
梁实秋著《梁实秋文集》
.

过年梁实秋 )
 . 
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习惯于早睡的孩子来说是一种煎熬。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很不舒服。炕桌上呼卢喝雉(指赌博)没有孩子的份。压岁钱不是白拿的,要叩头如捣蒜。大厅上供着祖先的画像,长辈指着说:“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虽然都是岸然道貌微露慈祥,我仍不能领略慎终追远(指谨慎从事,追念先贤)的意义。“姑娘爱花小子要炮……”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桃脯、蜜枣沾上的一层灰尘,怎好往嘴里送?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过年期间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就是大锅菜。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的锅、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吃随取,大概历十余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芥末堆儿、素面筋、十香菜比较受欢迎。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初一起得特别早,梳小辫,换新衣,大棉袄加一件新蓝布罩袍、黑马褂、灰鼠绒绿鼻脸儿的靴子,见人就得请安,说“新喜”。日上三竿,骡子轿子已经套好,跟班的捧着拜匣奉命到几家最亲近的人家拜年去也。如果运气好,人家“挡驾”,最好不过,递进一张帖子,掉头就走。否则一声“请”便得登堂入室,至少要朝上磕三个头,才算礼成。这个差事我当过好几次,从心坎儿觉得窝囊。 ——《梁实秋文集》有删改
.
924094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24 14: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
丁玲《过年》
“哼,他偷的。明天我们大家都有得吃。明天过小年,过小年,就是小孩子过年。嘿,明天还得放炮竹,杀鸡,磕头。昨天妈说你已经快八岁了,得改装,同姊姊一块磕头才好。哈,那就是要打拜拜不准作揖……”强哥边说边来弄她的辫子。辫子有四个,前面的合在右边的一块了,只剩三个垂着。头发很细,又齐,用花线也扎得住,一天不会散。打辫子是苦差事,因为有四个,根根辫子都细细的,拿不上手,加以强哥一动手,如意就更不好编了。半天半天才算编完。三个人又吃了一碗米汤泡的炒米。强哥又逼迫顺香去拿了一小碟豆豉姜。——丁玲《过年
.
xin_3811040305463592558236.jpg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24 14: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曹雪芹笔下的春节故事

本帖最后由 xt95599 于 2012-1-24 23:44 编辑

1237174091239_1237174091239_r.jpg
.
.  《红楼梦》第53回,贾府下面一个田庄的庄头,“乌进孝”出场了。这位代表全庄劳动人民来给贾府送年货的乌先生,乃是一个“刘姥姥”式的人物。所不同的是,刘姥姥提供了“眼睛”让人们看,而乌先生则提供“耳朵”让人们听。
  通过乌先生的耳朵,我们听到了什么呢?贾珍和贾蓉“大倒苦水”——就要过年了,贾府里财政赤字严重,你们送这点儿年货来,怎么够我家用?看来“年关”一词,富贵逼人如贾家,竟然也是适用的。
  尽管外头体面里头苦,可是春节毕竟还是要过的,不仅要过,而且要“大过”。
  于是,从腊月二十九开始,贾府前前后后,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接着,宁国府(长房)从大门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次日,便是贾母领着有诰封的子弟进宫朝贺、宁府祭宗祠,接着贾母回荣府,一众人等又到荣府给这位老祖宗行礼、“散押岁钱、荷包、金银锞”,摆上“合欢宴”,“献屠苏汤、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除夕夜怎么过呢?“各处佛堂灶王前焚香上供,王夫人正房院内设着天地纸马香供,大观园正门上也挑着大明角灯,两溜高照,各处皆有路灯。上下人等,皆打扮得花团锦簇,一夜人声嘈杂,语笑喧阗,爆竹起火,络绎不绝”……
  这段关于春节过年的叙述,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在中国的春节节俗叙述中,这恐怕也是一个绝响。
  别的且不必说,单是这名目繁多的“过节物质”,就够我们这些现代人想象的。都说现在年味儿不浓厚,和曹雪芹的笔下世界一比较,这说法也没错。
  倘若,有一位当代作家来写一番今人的过年,来说一个“现代春节故事”,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第一个不得不提的事情,自然是“春运”。“乌进孝”先生——如果依然使用一位视角人物来引出人们的过年的话——他的身份最好是一位列车的乘务员,他的忙碌,带出了从全国各地奔往全国各地的人们对故乡和团聚的向往。人们坐在列车车厢里,虽然拥挤,然而温馨,告别为了生计奔波劳碌的大城市,回到阔别已久的故园,一年中最大的享受莫过于此。
  下一个镜头也许就要跳转到腊月三十的团年饭,这也是工薪族们春节假期真正的开始,未必有屠苏汤、未必有吉祥果、如意糕,但只要是一家老小在一起,包上一顿饺子,喝上二两白干,那也是一种热气腾腾的幸福。
  和很多年前一样,人们还是会去乡间坟头祭祖,告慰先人;还是要换了门神、联对;年画如今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挂历所取代;至于挂牌和桃符,大概是少数人才可能知道和践行的事情了。从20多年前开始,观看一台“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了除夕夜里全国人民的集体行动,人们听歌星唱、看笑星闹、等主持人倒数十个数,听新年的钟声敲响。
  自然,除夕夜里的鞭炮、烟火还是沿袭已久的传统,久在城市的人们,重回我们的“乡土中国”,也许会有鲁迅当年的那种体验吧——“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这样的现代春节故事,比起贾府来,虽然没了排场、少了繁华,却也自有一番质朴和感人的温情。

916432361497f7492eac7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24 14: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
美文两篇
.
F200702270911532861699223.jpg
.
年 意 (冯骥才 )
  
  年意一如春意或秋意,时深时浅时有时无。然而,春意是随同和风、绿色、花气和嗡嗡飞虫而来,秋意是乘载黄叶、凉雨、瑟瑟天气和凋敝的风景而至,那么年意呢?
  年意不像节气那样,是宇宙的规律,大自然的变化,都是外加给人的……它很奇妙!比如三伏天挥汗时,看那张传统而著名的木版年画《大过新年》——画面上风趣地描绘着大年夜阖家欢聚的种种情景,最多也只为这民俗的意蕴所吸引,并不会被打动。但在腊月里,再去瞅这花花绿绿的画儿,感觉竟然全变了。它变得亲切、鲜活、热烈、火爆,一下子撩起你过年的兴致。它分明给了你年意的感染。但它的年意又是哪儿来的呢?倘若含在画中,为何夏日里却丝毫感受不到?
  一喝那杂米杂豆熬成的又黏又甜味道独特的
腊八粥,便朦胧看到了年……年货,无论是吃的、玩的、看的、用的,全都火红碧绿,艳紫鲜黄,亮亮堂堂,生活好像一下子点满了灯。那些年年此时都要出现的图案,一准儿全冒出来——松菊、蝙蝠、鹤鹿、铜钱、宝马、肥猪、喜鹊、聚宝盆,谁都知道它们暗示着富贵、长寿、平安、吉利、好运与兴旺……它们把你围起来,掀动你的热望,鼓舞你的欲求,叫你不知不觉把心中的祈望也寄托其中了。祖祖辈辈不管今年的希望明年是否落空,不管老天爷的许诺是否兑现,他们照样活得这样认真、虔诚、执著与热情。惟有希望才使生活充满魅力……
  当窗外凛冽的风撩动红纸吊钱敲打着窗户,或是性急的小孩子提前零落地点响爆竹,或是邻人炖肉煮鸡的香味窜入鼻孔,大年将临,甚至有种逼迫感。如果此时你还缺几样年货尚未备齐,少四头水仙或二斤大红苹果,不免会心急不安,跑到街上转来转去,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必备的年货买齐。圆满过年,来年圆满。年意原来竟如此深厚、如此强劲!如果此时你身在异地,急切回家;那一列列火车被返乡过年的人满满实实地挤得变了形,你生怕误车而错过大年夜的团圆,也许会不顾挨骂、撅着屁股硬爬进车窗。年意还是一种着魔发疯的情绪!


.
xin_31070404104157823182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24 14: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
过 新 年 (佚名 )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在我的家乡,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就是春节了。因此,大家都亲切地称“过春节”为“过新年”。
  相传,古时候“年”是一种形貌狰狞、生性凶残的野兽,它每隔365天便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吃一次人,而且都是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便返回山林。人们整天东躲西藏,担惊受怕。终于有一天,一位神仙来到人间,他告诉人们这个妖怪最怕红色和锣鼓声。于是人们就在“年”到来之前,在门上贴上大红对联,并敲起震耳的锣鼓(后来演变为燃放爆竹),结果这个妖怪就吓得不敢来了。以后,每到“年”来的日子,人们就贴对联,久而久之,就形成现在的年俗了。
  三十晚上一声声爆竹声响彻夜空,各家各户把早已准备好的柴火堆在路旁点燃,然后围在火堆旁烤手烤脚。火苗乱窜,远远望去,如同一条条蓄势待发的火龙。“快蹲下,烤明吧!”“爸爸,为什么要烤明呢?”“烤烤手,烤烤脚,来年不冻手和脚;烤烤屁股,不生病……”还没等爸爸说完,小弟弟就把屁股撅到了火堆旁,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欢快的笑声穿越茫茫夜空,飞向广阔无际的宇宙,也拉开了新年的序幕。
  接下来,就要吃美味可口的饺子了。这年夜饭的饺子与平日的饺子可不一样,妈妈会特意包两个圆形的饺子,放在每一个盖帘的中间,据说谁吃了圆形的饺子,来年就会万事圆满,好运连连。于是当饺子端上饭桌时,我和弟弟的眼睛就会瞪得大大的,努力搜寻“幸运饺”。幸运的是,每年我们都能吃上圆形的“幸运饺”——倒不是我们的运气真的好,而是得益于爸爸妈妈的暗中相助。“幸运饺”吃到嘴里,美在心里,而且那种美滋滋的感觉会陪伴我们整整一年。
  年夜饭之后要守岁,人们通宵不睡,叙旧话新,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守岁的习俗,既有对逝去岁月的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新一年寄予美好希望之意。
  第二天的节目就是拜年了,人们挨家挨户互致问候,这一项想必各地都一样,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你的家乡过年有什么风俗,不妨也说来听听!
——选自《中原晚报》

.
300000928390128883773712911_95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24 14: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0852910193191375.jpg
.
BYHT整理2012.01.24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66

1171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16727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QQ

IP属地:湖北省仙桃市

发表于 湖北省仙桃市 2012-1-24 23:4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冯骥才、王蒙、舒乙谈“过年”与“年文化”

  “过年”就是这么一个奇怪的词,一说起来,中国人就会从心底升起暖暖的盼头。盼来了,又觉得,“年味儿好像一年淡似一年了……”
  中国国务院参事室、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央文史研究馆联合主办的“春节文化论坛”今日在此间召开。文化名家冯骥才、王蒙、舒乙等相聚论坛,说起了各自眼中的“过年”和“年文化”。
  冯骥才: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在世界遗产的申请上,建议春节应放在首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春节,全民都是传承者。”冯骥才说。
  冯骥才认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集体创造了一整套极其密集和丰富的年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最鲜明地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精神遗产和传统的软实力。
  “无论其文化规模与价值,还是精神内涵与意义,春节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冯骥才说,近五年,春节作为非遗受到政府和各界的重视,如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假期前调、春晚、取消除夕禁放烟花爆竹等,“春节已摆脱淡化的威胁。”
  王蒙:春节勿忘慈善救济 给需要的人一些温暖
  王蒙在论坛上回忆,一次在国外某城市过感恩节,碰巧看到有慈善机构在街上为无家可归的人们免费发放成盒的火鸡。“如果我们在过年的时候,给需要的人们送去蒸饺,相信一定会让他们也感到温暖。”
  春节期间唱大戏,既是古老的传统,又是新的传统。王蒙建议,把春节变成中国的一个传统戏曲节。包括昆剧、京剧,也包括各个地方戏曲,全国的老百姓除去最小的和最老的、病重的,都去听戏。“如果春节再不听戏,还什么时候听戏?春节听戏多有滋味啊!”
  舒乙:恢复传统 营造春节的家庭气氛
  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后,新衣新鞋不必等到过年才穿,天天都能吃到好东西,只要愿意仿佛天天都能过年,真到过年了,也感觉没什么新鲜的。舒乙认为,究其根源,传统丢失得过多似乎是主要原因,经济上的殷实和技术上的进步并非真正的主要元素。
  “根据传统做法,节日氛围首先由家庭做起的。毕竟,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舒乙说,家庭节日气氛营造的重头戏莫过于准备年货和过年的食品,少了这个,节日气氛就差远了。“芥末墩”、“春饼”、“菜包儿”……舒乙聊起不可不备的年节菜。
  他说,怎么让老百姓把这些因中断而陌生的传统恢复起来呢?最好的办法是通过电视媒体,请民俗专家开春节知识系列讲座,请美食栏目专门做“自制年菜系列”演示。
  舒乙统计,短短半个世纪,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小吃竟然消失了百分之六十以上。他因此建议把已经绝迹或失传的老玩艺、老食品尽量找回来,此外,增加庙会文化成分、十里长街搞花车和艺术行进、再造灯节辉煌……“那将是多么有趣,当然,也是多么困难,大概需要一个完整的行业来支撑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