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不喜欢看电视剧,一不小心扒到了一个电视剧频道,看到了电视连续剧秦香莲,于是纳闷:连秦香莲都有连续剧了,不就是陈世美不认前妻,做了驸马,后香莲几经周折,通过包青天秉公执法,将陈处极刑。这么简单的情节,妇孺皆知的故事都有连续剧,真是信了他的邪! 说到秦香莲,让人想起了解禁之初的戏曲与人们的生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队有一台老旧的黑白电视,人们像赶集一样,每晚聚集在大队综合场。起初是放京剧穆桂英挂帅和侧美案,人们总也不习惯那京腔京韵,后来渐渐地有了楚剧,汉剧这些地方剧种,直到沔阳花鼓戏的亮相,才真正让人们找到了看戏的感觉。尤其是一些老农把沔阳花鼓戏的某些唱腔当流行歌曲唱,那调子确实好听,简直是百听不厌。 只要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哪个不晓得沔阳花鼓戏秦香莲,站花墙,十三款。尤其是站花墙几乎是我老家仙桃的一张名片。一哼起“杨于春就站在你面前……”,“有我美容下楼来打打匍,打打匍,打打匍匍灯灯呀义哑嘿”,我的心中就有一股热血在沸腾,一种激情在飞扬。还有花鼓戏李天保吊孝中的悲腔,直入你的骨髓,即使石人听了也落泪呀。就连我们这的孝歌都是用沔阳花鼓戏的腔调来唱。我虽然不懂音乐,我认为洪湖水浪打浪中每一句的尾音都能找到沔阳花鼓戏的成分,这足以说明沔阳花鼓戏已经在湖北人民心中根深蒂固了。直到这几年现的正月,时不时有沔阳花鼓戏来水乡洪湖,这说明人们对这个地方的认可不亚于楚剧汉剧。 去年年底,有几位老师一起到江边散步,不知是谁的手机里,唱起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沔阳花鼓戏站花墙,使得那些听惯了伤不起荷塘月色的人们仿佛听到了来自蓬莱山的仙乐,顿时令人神清气爽,手舞足蹈,。于是老师们纷纷打听是怎么将沔阳花鼓戏拷到手机里的,惹得那位郎君一个劲得卖关子,就是不告诉你。后来一位身手敏捷的同仁,一下夺过他的手机,并说你再不把这秘密说出来,你这手机就要跳江了,那位只好一一奉告。 我常想,黄梅戏、越剧、豫剧能成为国内地方戏的品牌。老家的沔阳花鼓戏为啥不能成为湖北乃至国内地方戏的品牌。大家知道,湖北的小品上春晚都是用的沔阳话,这足以说明沔阳方言已经界过了武汉方言,在某种程度上说老家的方言已经成为整个南方人的方言了,因为它好懂,不存在交流障碍。所以只要进行推介和包装,沔阳花鼓戏一定能赛过黄梅戏越剧秦腔等地方戏。 但愿老家的沔阳花鼓戏能走出湖北,享誉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