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24
东湖元老
大中华联邦沔阳州玉沙市市长
  
- 积分
- 22559
  
IP属地:湖北省仙桃市
|
发表于 湖北省仙桃市 2012-2-3 13: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沔阳花鼓戏,是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和生活气息的地方戏,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喜欢听了。1954年,湖北省正式为该戏定名为“天沔花鼓”(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由于形成的年代没有可靠的文字资料记载,长期以来,天门和沔阳一直争论不休,都想把这个地方戏变成自己的。编修地方志时,沔阳文化局修志办的同仁们根据旧志书记载的花鼓戏师承关系,了解花鼓戏的形成过程,证明了天沔花鼓戏起源于沔阳的东荆河一带,澄清了这个戏的渊源问题,即消除了两县艺术家们的不休争论,又解决了这个戏的起源问题。
最早见于记载的沔阳花鼓艺人乃康熙时期,“汪源发五名家小(因)捉拿玩的人,无家可归,隐姓埋名姓王名水发,虽入了江湖,总是传戏,推车花鼓、彩莲船、唱小曲子、打连厢、瓦子板。传与儿子……又传汪春保。"(见艺人刘天党1944从其师保存下来的《汪家门徒师承谱》载)。汪春保乃”汪家门第八代传人了。
据考,沔阳花鼓戏的形成乃在清道光年间,也正是汪春保学戏的时期。据《荆州花鼓戏志》载,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沔阳州昌家湾汪春保“自幼喜玩唱彩莲船,迎神赛会常为首理事”,十三岁就”。从艺拜汪恺为师,工旦角,中年改生角。师父谢世后,继领汪班'。在技艺上博采众长,自立一派,首创沔阳花鼓“汪家门头”。
从道光至咸丰同治年间,自"汪氏门头"出现后,其影响不断扩大,又相继出现了"黄,史,贺"三个门头,共称沔阳花鼓"四大门头"。
以汪春保(1832?-1910)为代表人物的"汪家门头",传徒近百,遍及江汉.汪擅工正旦,二旦等行的【高腔】剧目。
以史旺(1832-1916)为代表人物的"史家门头".史系沔阳州南乡金船湾(今洪湖汊河)人.秀才出身,因乡试不第,仕途心灰,结识汪春保戏班后,尊汪为师,习学花鼓。始习旦,后改生,也能写戏编词,以【高腔】,【圻水】剧目为长。
以黄二生(1853-1913)为代表的"黄家门头"(沔阳州回龙湾赵赶河人).黄从小爱看"三棒鼓",“地花鼓”,暗记唱词,避于田野练唱.其父见状,将子送汪春保戏班学戏,工旦,十六岁登台,后离师独辟途径,自成一派,偏重[四平腔】与小调。
以贺霞龄(?-1928)为代表的"贺家门头"(三官殿贺家湾人).贺由于幼小喜爱花鼓戍癖,被族中长者斥逐出走,参师沔阳艺人史旺,由旦改工生角,鉴于花鼓艺术行"-3缺乏,改工丑角,勤学苦练,为观众所喜爱,称其为"贺派"。他的门派皆工丑,侧重于【丑四平】,【圻水腔】和专用小调。以此看来,"四大门头乃沔阳花鼓之祖,"汪家门头"乃"四大门头"之首,可见花鼓戏沔阳化,花鼓戏源于沔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