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贤国主任率队到省内部分城市考察工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1-12-01 责任编辑:办公室
*
针对目前我市工业增速趋缓的形势,为了寻找差距,开阔眼界,学习和借鉴兄弟城市的经验和做法,11月24-27日,市经信委柯贤国主任率张湾区、茅箭区经信局负责人等一行七人到武汉、襄阳、宜昌、孝感、荆门、仙桃等六个城市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学习和考察。考察组围绕工业发展目标、政策措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业园区、项目建设以及招商引资等方面的问题,听取了六个城市的经验介绍,实地考察了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十个工业园区,参观了十几个工业企业和在建项目。触动很深,启发很大,受益匪浅。
*
……
*
三、宜昌市
*
宜昌市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 730.35亿元同比增长26.9%,完成工业总产值2204.24亿元,同比增长49.1%,今年将新增兴发、三峡全通、东阳光、稻花香4家百亿企业。
*
1、发展目标:提出2015年的产值目标为7000亿元,培育产值过500亿企业2家,过200亿企业5家,过100亿企业20家。
*
2、政策措施:在工业园区建设方面一是“多园驱动,共建共享”。采取委托管理、市县共建、利益分享办法,对工业园实行托管开发,市县两级共建共享。二是“异地办园,跨境发展”。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支持各县市区到沿江开发区兴办工业园区,发展“飞地经济”,使县域经济发展跳出了原有框框,开辟了新的天地。三是“完善产业配套,建设产业集群”。围绕培育装备制造、化工、医药及生物技术、食品加工四大千亿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扩大投资,降低企业配套成本,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围绕龙头企业培育,采取政策倾斜、规划引导等办法,引导企业建设配套项目,促使一批优势企业从“树木”聚合成长为“森林”。
*
……
*
“飞地经济”如何助推中部崛起
2007年11月29日《决策》杂志 任 浩
*
“飞地经济”是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双方政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把“飞出地”方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互不隶属的“飞入地”方的工业基地,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持续或跨越发展的经济模式。
*
在国家力推“中部崛起”战略的大环境下,安徽等省份先后作出加速融入长三角的重大决策。而融入长三角,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平台就是省内各个工业园区。但各园区建设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瓶颈,最为突出的有三大瓶颈———投资、招商、管理。“飞地经济”模式引入有助于突破这些瓶颈。
*
“飞地经济”的理论界定
*
“飞地经济”是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双方政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把“飞出地”方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互不隶属的“飞入地”方的工业基地,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持续或跨越发展的经济模式。
*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飞地经济”模式有着不同的分类:
*
按飞地建设的投入方式,可分为(1)飞出地投资型,即由飞出地负责全部基础建设投入;(2)飞入地投资型,即由飞入地负责全部基础建设投入;(3)两地共投型,即由两地按照协议共同分担基础建设投入。
*
按飞地工业基地的管理方式,可分为(1)飞入地管理型,对工业基地进行属地化管理。优点是管理方熟悉当地社会经济环境,不足之处在于可能形成对企业服务的不连续性,没能有效利用飞出地的管理经验。(2)飞出地管理型,由飞出地派遣管理团队对基地进行管理,对企业进行服务。优点是保证了服务、政策的连续性,使企业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缺点是管理方需要时间来理解当地经济文化环境。(3)两地共管型,设立双方长期友好合作的机制,基地管理委员会由双方共同派驻人员。这样既能保证基地服务管理的延续性,又能充分利用飞入地的资源,但前提是双方真诚的合作,高效的沟通。
*
按飞地形成的原因,可分为(1)集约用地型。该类型是“飞地经济”模式的最早表现形式,以福州市永泰县建立马洋工业集中区为代表。它不仅探寻了山区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克服了行政分割造成的工业布局分散、资源浪费的现象,更是探寻了一种平衡各行政区域间利益的方法。(2)优势互补型。该类型中,飞入地和飞出地经济发展水平近似,但各自的资源禀赋能够形成很好的优势互补,通过“飞地经济”的发展能够达到双赢。典型案例如大连市长海县与普兰店市的合作。(3)产业梯度转移型。该类型中,飞入地主要承接飞出地的产业转移,往往飞出地具有雄厚的资金优势、先进的基地管理经验,但由于飞出地商务成本上升,产业结构升级,必然有一部分产业需要外迁,此时飞地经济工业园成为首选之地。转出企业一方面可以继续享受高质量的基地管理服务,另一方面还可充分利用飞入地的成本优势。典型案例如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产业转移到粤北始兴县。
*
成功实现“飞地经济”的前提
*
我们认为飞地经济模式要达到“双赢”,必须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
*
一是地理相近。地理相近,一方面有利于飞入的企业继续维持原有的业务关系,不会因为企业的搬迁而丢失区域市场;另一方面,地理相近也意味着文化的相通,减少两地企业、二地政府沟通的障碍。再者,相近或相连的地理位置便于使飞出地与飞入地保持天然的联系。
*
二是优势互补。要实现双赢,必定要通过合作解决双方的困境所在。或者是人力、自然资源上的优势,或者是市场上的优势,只有对双方都能产生吸引力,才能实现飞地经济模式的重要特性———“双赢”。
*
三是成本落差。土地成本、人力成本以及其它收费成本的因素无疑是双方合作的重要经济条件,但是这种成本的落差只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才会有吸引力,根据我们的调查统计,这种成本的落差要达到1/3以上通常才会产生吸引效应。
*
四是发展时机相随。两地区域经济发展的时机要相随。东部沿海战略的成功实施,为现今的中部崛起提供了契机。长三角的持续高速发展已使区域吸引资金的综合优势凸显,但高速发展也使得商务成本显著提高。很多迹象表明,东部的产业梯度转移已经开始,并且这种转移是有规律可循的,是符合邓小平同志“先富带动后富”的渐进发展思路的。
*
“飞地经济”的三个实例
*
福州市永泰县发展飞地经济实现集约用地
*
[相关背景
*
2001年8月,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何立峰在永泰县调研时发现,永泰县作为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不发展工业就没有出路,而在山区搞工业,如果不集中就引不来项目,更谈不上效益。于是,他提出了在永泰县城关建工业集中区的想法———马洋工业集中区,规定永泰县境内各乡镇引来的项目都得安排在该集中区。
*
[合作方式
*
(1)“飞地工业”与其载体工业基地关系处理方面。要求引进的项目必须符合工业基地的产业、功能定位;基地日常管理由基地管理机构统一进行;基地以优惠和地价提供土地,减免多项建设收费;基地内所有飞地企业享受基地税收优惠的同等待遇。
*
(2)有关政绩考核的指标统计归属方面。对引进的落地项目形成的引资额、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全部归属引资县(市、区)或乡镇,据此享受考核奖励。
*
(3)有关税收分成方面。在福州市属工业区中落地的新办项目,引进投资的县(市、区)与项目落地区实行7:3 分成,其中,鼓楼、台江、仓山、晋安四城区的项目,三年内市财政不参与分成,第四年开始按市、区财政规定的体制进行分成,对隶属四城区的原工业企业迁入各工业区的项目,除保底基数外,增收部分实行与各工业区7:3分成。税收分成的具体操作上,税收先实行属地征收,年终通过财政结算办法进行划转。
*
[合作结果
*
通过飞地经济模式,使永昌县的飞入飞出地双方取得了如下成效:(1)集约用地,扩大了工业基地的相对规模;(2 )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3)加快“飞入地”城镇化建设;(4)扶贫帮困新思路———给贫困地区在较好的地区取得一定的厂房,用于发展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