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新任县委书记陈行甲在全县直播的电视讲话,实事求是,鼓舞群众!值得全省全县人民学习!
各位代表,同志们: 元宵节刚过,我们就召开全县两会,同时合并召开全县经济工作会,表明了县委政府只争朝夕抓发展的态度和决心。我去年10月16日来巴东,到目前近4个月时间。这期间州县换届,工作头绪较多,12个乡镇多数已去过不止一次,看了一些村和企业,听取了部分县直部门的工作汇报,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已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但由于时间较短,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调研得还不够充分,研究得还不够全面。所以,关于今年的工作目标、任务、部署,以刘县长的政府工作报告为主,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对巴东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总体认识
应该肯定地讲,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县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事业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是历届县委政府、历任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经过艰苦的努力,克服移民搬迁任务繁重、地质灾害多发、库区产业空心化等重重困难,做了大量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才让巴东有了今天。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巴东贫困的基本县情还没有改变,发展不够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而且不是一般的不够,是相当不够,尤其是对比山外的世界,对比人民群众发家致富的迫切愿望,差距明显,差距巨大。一是经济总量小。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只有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45.2%、73.5%、42.9%和3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省级龙头企业仅2家。工业主要依靠资源型企业支撑。旅游业主要是过境游,带动力不强。二是市场主体少。总体数量少,像样的更少,能牵头的太少。全县市场主体仅1.29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1.12万户。规模工业企业仅30家,其中20家企业产值均在五千万以下。开发区起步晚,基础设施薄弱,落户的企业少,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和优势品牌。三是贫困人口多。城乡居民收入低,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按照2009年的扶贫标准算,全县贫困人口有5.8万户16.1万人,按新标准这个数字还将大幅上升。还有各类民政对象5.1万人,还有一些偏远乡村的老百姓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四是交通条件差。过去五年,全县实施通达、通畅工程1700多公里,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但还有1300多公里有待路面硬化。有的地方通了路,但只能走摩托车;有的只是进村的主路通了,众多的老百姓还期盼着修通进组入户的公路。
分析发展不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基础薄弱、区位优势不足、自然条件差等客观因素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是精神状态问题。一方面是干部队伍精神状态,整体上看,我们的干部队伍是积极的、是进取的,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干事创业、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有的畏难情绪严重,认为巴东就这么个条件,就这么个环境,发展到现在这样就不错了,再想下大力气促进大变化很难;有的在其位不谋其政,不爱学习,不深入思考问题,不深入研究具体情况,不知道怎样抓发展、服务发展,习惯于当“二传手”、“甩手掌柜”,对县委政府安排部署的任务,“一把手”交给“副职”,“副职”交给科长,科长又交给办事员,最后落实的是什么水平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是老百姓的精神状态,整体上说,我县群众勤劳、朴实、善良,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干事创业激情不是很浓,停留在现有的圈子打转,缺乏闯市场的闯劲。大部分人重官轻商、重文轻商的观念意识较重,非常勤劳非常辛苦地种地、打工挣钱供子女上学,为的是让子女跳出农门,走出山门,其全部心思在子女身上,压根没有想到自身如何创业致富,这属于无意创业型;一部分人想创业,但由于受融资困难、自身综合素质局限等因素影响而无法开展,这属于没有能力创业型;还有一部分人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特别是这些年一部分人享受了库区移民政策,还有一部分不在政策范围内享受不了,也挖空心思想套取政策,个别的甚至以缠访、闹访、非访的形式要求享受政策,这属于没有心思创业型。
我工作的前一站是宜都。说句内心话,离开宜都我很舍不得,从宜都走的时候我掉了眼泪。让我留恋的不是它的相对富裕,而是它整体的氛围和状态。宜都过去十年经济总量翻了四番,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由全省四十位左右跃升至全省前两位,实现了从农业小县到湖北工业强县,从山区穷县到全省县域经济排头兵的跨越。曾有人试图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宜都崛起”之谜。我曾经在那当过市长,对此我深有体会,他们的根本经验其实只有一条,那就是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状态好。宜都全市的大老板多,小老板就更多,给人的感觉是全民都在动,都在挖空心思、竭尽全力地抢着发展。干部抓发展都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劲头。有的事放弃的理由有上百条,成功的希望就那么一丁点,但是宜都人死抓不放。只讲一个典型例子。2007年,国务院明令关停小火电机组,严控火电审批。但就在这一年,宜都人在省里市里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拿到了批文,而同期全国只批了四家。如今,大火电已建成运行,促进宜都经济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我讲这个例子,是想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经济社会能否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我们的干部群众没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巴东就没有一个很好的发展气场,工作就很难推动,很难干出什么好成果,更谈不上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二是发展环境问题。应该说,我们的大多数干部群众都能够认识到环境对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性,但很多还只是表现在口头上,停留在表面上,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破坏发展环境,影响发展环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少数部门本位主义严重,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少数干部对企业和群众反映的问题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极少数甚至对企业吃拿卡要,损害企业的利益;一些地方的群众只顾一己之利,在政策之外漫天要价,恶意阻工,致使有的项目甚至是公益性项目无法开工,无法推进;个别经营者欺行霸市,恶性竞争,损害他人利益,扰乱经济秩序,等等。这些现象的客观存在,严重影响、制约、阻碍了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尽管这些现象不是巴东的主流,但只要这些极少数现象存在,就会影响巴东的发展环境。
以上是我对巴东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一些总体印象。归结到一句话,是发展不够,让人深感发展的任务繁重艰巨,发展的责任重于泰山。同时,通过这段时间的调研和工作,也让我对巴东的发展充满信心。一是外部大交通环境在逐步改善。宜巴高速今年要开通,巴野公路今年要全面开工建设。对于巴东来讲,在区域经济上与宜昌、与重庆联系更为紧密。宜昌是省域副中心城市,重庆是西部内陆开放开发的高地和全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标杆。大交通的改善对于我们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将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当然,这要靠我们科学谋划,主动作为,充分发挥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环境污染少、特色农产品多等比较优势,打造特色产业。二是各个层面的政策机遇多。扶贫开发、武陵山试验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三峡后续工作等等,关键在我们怎么把握。只要我们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有一点可能就死抓不放,腿勤、嘴勤,不怕丢面子,不到最后关头不松手,就一定能充分利用好这些政策优势,争取到更多项目,实现更快发展。三是有广大干部群众加快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和信心,关键看我们如何组织调动各个层面的积极性。我到巴东工作以来,通过抓“五个严禁”治庸问责、抓“两违”清理、抓“干部结穷亲”等活动,我深深感受到,只要我们县四大家领导齐心协力,整体出动,只要我们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所以,我坚信,只要我们全县上下持之以恒地努力,我们巴东头顶上的“穷帽子”就一定能够被摘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