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9316|回复: 5

盲人阿炳

[复制链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2-19 13: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010413437de1d9b2e9a92152.jpg
.
杨荫浏对无锡瞎子阿炳的乐曲的抢救和整理
杨荫浏对无锡瞎子阿炳的乐曲录制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六首曲子,可惜阿炳最得意的《梅花三弄》没用有完成,是因为杨荫柳说办完其它事情后再接着录制。三个月后,等杨荫浏回来,盲人阿炳已经病故了,阿炳的琴声就此绝响,抱憾终身。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2-19 14: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

盲人阿炳

.

提到《二泉映月》,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它的创作者阿炳,一生的经历却颇为坎坷、艰辛,充满苦难。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出生在江苏无锡东亭,四岁时其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华清河是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精通道教音乐。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老家托族人抚养。从小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歧视、谩骂充斥了阿炳的童年。

八岁时阿炳跟随父亲在雷尊殿道观生活,耳濡目染使阿炳从小就喜欢上了音乐。他天资聪颖,自小学习十分刻苦。冬天,为了弹好琵琶,他用冰块摩擦双手锻炼指功;夏夜,他在练二胡时将双脚泡在水里,以防蚊虫的叮咬;真可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他十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十二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是分不开的。

经过如此勤奋刻苦的练习,十二三岁的阿炳便能像大人一般边奏边唱在道观做法事了。阿炳二十六岁时,父亲因病去世,阿炳正式接替父亲成了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此时的阿炳也因患眼疾,一只眼睛不幸失明。三十岁时,阿炳离开了道门,以卖唱和演奏器乐为生。三十五岁时,他双目失明。四十岁时,阿炳与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二人从此相依为命。

朝霞相伴夕阳斜,胡琴盲杖乞天涯。在长达二十多年之久的流浪卖艺生涯里,阿炳每天穿着一件打满补丁的长衫,戴着一个断了一条腿儿的墨镜,边走边拉。纯粹靠演奏来维持生活。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阿炳敢于切中时弊,抨击社会黑暗,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吸引听众。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在抵制日货的运动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深得一般市民的喜爱。

阿炳卖艺一天,仍经常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信手拉一曲,凄切哀怨,声调感人。在阿炳的一位朋友回忆他的文章里面,有这样一段描述:一个冬天的夜晚,大雪像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而这首完全由心而发,多年演奏并不断改进的曲调,阿炳称它为自来腔,邻居们称为依心曲,也就是后来蜚声国际的《二泉映月》。

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董彩娣一同到乡下老家避难。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这时他创作的《听松》,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民国28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抗日战争胜利后,当局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度日如年。

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使阿炳的音乐得以留传世间。南京师大教授黎松寿孩童时期和阿炳是邻居,少年时喜好二胡,在演奏技法上常常得到阿炳的点拨。后来他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民乐系。1950年的春天,一天天气很冷,他在老师琴房外活动手指,随手拉了支阿炳教他的乐曲。一曲终了,过来一个人询问他拉的是什么曲子。老师告诉他,这位问他的先生是从中央音乐学院来的杨荫浏教授。黎松寿说这乐曲是家乡一个民间艺人教的,没名字。杨荫浏说这曲子好,还说他们正在收集民乐,要用刚从国外进口的钢丝录音机录下这样好的民间音乐。

黎松寿和杨教授约好,回到家乡一直等到9月份,杨荫浏和曹安和两位教授才来到无锡。1950年9月2日晚上7点半,为阿炳录音的工作开始了。阿炳拉完第一首后,杨荫浏先生让阿炳给曲子起个名子,阿炳长时间没有说话,他低着头沉思了许久说:就叫《二泉印月》吧。为了避免与广东音乐《三潭印月》的重复,再加上无锡有个映山湖,于是在杨先生的建议下就把印字改做了映,而成了现在的《二泉映月》。刚录完音的阿炳神情显得很激动,他抚摸着录音机聆听着自己的琴声,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阿炳无法想象,那细细的录音钢丝竟然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因为在此之前,他的音乐仅仅为当地的老百姓熟悉。那次录音保留了他创作的六首乐曲:即今天已为世人所熟知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

阿炳的最后一次演出,是1950年9月25日,也就是录音后的第23天,在无锡雅艺协会成立大会的文艺演出。阿炳支撑着病体出门,由于他走得慢,到会场时演出都快结束了。朋友扶着阿炳走上舞台,表演节目,从来都是站着演奏的阿炳,可以坐下来为大家演出了,这样的登台演出,也是阿炳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阿炳一开始是弹琵琶,后来台下有人叫着要阿炳拉二胡,但朋友担心阿炳体力不支,就叫阿炳注意身体,不要拉。阿炳说了一句:我给无锡的乡亲拉琴,拉死也甘心。接着就拉起了他不知拉了多少遍的《二泉映月》。当时满场都是人,连窗户上也站满了人。演出结束的时候,台下掌声和叫好声不断,阿炳听见就脱下头上的帽子点头示意。那次演出后不久,1950年12月4日,阿炳因病吐血而离开了人世。

阿炳的录音,被存放在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资料室,后来,原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先生,在一次前来北京办事的过程中偶然试听到,被深深感动了。在他的推荐介绍下,1951年,阿炳的唱片出版后,立即轰动了全国;1954年,《阿炳曲集》也跟着出版。阿炳的音乐不但在国内广为流传,而且飞跃了国界,成为许多世界级交响乐团的演奏曲目。日本著名的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听完《二泉映月》后,感动得双膝跪地,泪流满面。《朝日新闻》特为此发表文章《小泽先生感动的泪》。

阿炳作为民间艺人,他艰苦的一生也许只是有史以来无数血泪人生其中的一次。幸好他有了一个机会,不仅能够用自己的双手,用音符来表达,还能借助音乐这种工具来感染其他的心灵。他的作品,可以站到整个二十世纪所有大作曲家的面前毫不愧色,他可以代表我们二十世纪中国音乐最高的水平。这样一位民间音乐家是永远值得我们尊重的。一直到二十一世纪,阿炳的《二泉映月》、《大浪淘沙》等曲目,将一直会被我们欣赏下去,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充实着我们的精神。这就是阿炳这样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民间音乐家,留给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笔伟大的遗产【转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2-19 14: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12010413432eac8cd475ca155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2-19 14: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yht 于 2012-2-19 14:04 编辑

.
1978年6月,世界著名指挥家、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音乐指导小泽征尔第二次访问北京,他指挥中央乐团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翌日,他在中央音乐学院聆听姜建华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时,情不自禁,掩面而泣,他以东方人特有的虔诚说:"这种音乐只应当跪下去听。"并且真正地从坐着的椅子上顺势跪下去。当时坐在他身旁的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沨赶紧拉着他的手把他扶在座位上。小泽征尔又喃喃自语地说:"如果我先听了这次演奏,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没有真正理解这首音乐,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小泽征尔是世界乐坛的奇才。他作为指挥有着惊人的总谱记忆能力,往往是过目不忘。他的指挥动作潇洒自如,人们形容他"浑身都是音乐细胞".我国观众曾有幸一睹他的指挥风采。他对音乐的领悟能力更是超越一般人之上。像他这样长期接受欧洲音乐熏陶的人,对于中国传统乐曲竟然有着如此深刻的感悟力,实在令人惊叹:这也许是东方人特有的音乐悟性,使他在聆听这首乐曲时达到了"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忘我境界。"这种音乐只应跪下去听。"这样的千古名言也只有出自对音乐大彻大悟的人之口:还有什么语言比这句话对于华彦钧的《二泉映月》和姜建华的二胡演奏更高的褒奖呢?阿炳若地下有知,也应是含笑九泉了。
音乐是作曲家、演奏(唱)家和聆听者感情交流、灵魂沟通的世界。三者若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也就表明了一个民族文化素质所能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小泽征尔要跪下去听《二泉映月》的虔诚,也许是对我们广大音乐爱好者的最深刻的启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2-19 14: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31915947513.jpg
.
《二泉映月》有关瞎子阿炳的身世。半个世纪前,他像乞丐似地街头卖艺,纵有再高琴艺,难登大雅之堂。后来南京音乐院教授杨荫浏独具慧眼,硬是把明珠从黄土里挖出,礼请为士林所不齿的瞎子阿炳,为其录音,抢下了《二泉映月》等作品的原创之声。国际驰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说:此曲应该跪着听。其顶礼膜拜若此,足见杨荫浏当年此举的艺术价值和深远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2-19 14:27:04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050213275595.jpg
.
听听琴声悠悠是何人在黄昏后
身背着琵琶沿街走背着琵琶
沿街走阵阵秋风吹动着他的青衫
袖淡淡的月光石板路上人影瘦
步履遥遥出巷口宛转
又上小桥头四野寂静灯火
微茫映画楼操琴的人
似问知音何处有一声低吟
一回头只见月照芦狄洲,只见月照芦狄洲

.
琴音绕丛林,心在颤抖声声犹如松风吼
又似泉水匆匆流
憔悴琴魂作漫游平生事啊
难回首岁月消逝人烟留
年少青丝转瞬已然变白头苦伶仃
举目无亲友风雨泥泞
怎忍受荣辱沉浮无怨尤荣辱沉浮无怨尤
惟有这琴弦解离愁晨昏常相伴
苦乐总相守酒醒人散余韵悠
酒醒人散余韵悠莫说壮志难踌
胸中歌千首都为家乡山水留
天地悠悠唯情最长久共
祝愿五洲四海烽烟收
家家笙歌奏年年岁岁乐无忧
年年岁岁乐无忧纵然人似黄鹤
一抔净土惠山丘噢此情绵绵不休
天涯芳草知音有你的琴声还伴着泉水流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