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引玉 于 2012-2-23 21:25 编辑
新闻面对面 刘谦元:感受方言 时间:2012.2.14 地点:潜江电视台演播室 嘉宾:刘谦元 记者:夏冬 关威 金花 【主持人】关注新闻事件、走进新闻人物,大家好,欢迎您收看《新闻面对面》,作客本期节目的嘉宾是刘谦元老师。刘老师,您好。 【刘谦元】主持人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 【第一部分】研究方言 兴趣使然 1、刘老师,您退休后,是怎么想到研究潜江方言的?是基于一个什么原因? 我们脚下的这方热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潜江方言,是先辈们以口头方式流传,经过了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历久不衰,闪耀着历史文化的光芒。它是这个地方的文化宝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说,一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的记忆;优良的文化传统,是一个地方的根本;好的民风民俗,能教化人民,使人们产生自豪感,增添凝聚力。对本土文化的记录、继承与发扬,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自幼爱好文学。无论是参军在部队,还是转业回地方,都一直是在机关单位做文秘工作。退休了,闲下心来,研讨整理方言土语,对我们安度晚年的人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很开心的事情。 诚然,普通话是国家统一、社会整合的符号力量,而方言,则代表一种地方文化认同。在我们这个具有56个民族的泱泱大国,当以民族团聚统一、追求和谐为核心价值观。在这需要“整合”、追求“共享”的时代,作为担负人际传播重要功能的规范语言——普通话,其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再者,语言能够代表一个人的修养和风范,日常交往中,特别是对待外地客人,尽可能用普通话交流,这是现代人,尤其领导干部的一种文化涵养,也是起码的礼貌。同时,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大气与否,也能够从市民的整体语言上体现出来。因此,过于夸大方言的功能,拘泥于那些已经失去生命力的粗俗“俚语”,未免显示出偏狭与浅薄。 从“研究方言是为了更好的推广普通话”这一原则出发,了解一下方言的来龙去脉,理解一些方言与古汉语及普通话的对应关系,不仅能使我们认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传与发展;而且对于推广普通话,促进学习汉语、规范汉字的使用,具有积极的现时意义。同时,对于像我们这些生活在方言区、年龄偏大又喜欢上网的人,学习运用模糊音设置,运用自如地操作拼音软件(如搜狗),大有裨益。 2、刚才听您说了,您好像从小就对文字方面特别感兴趣,是吧?! 是的。我出生在潜江竹根滩乡下,是土生土长的潜江人。1969年(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15年,1984年(34岁)转业,又回到潜江,在建委战线任中层干部二十多年,直到2010年(60岁)退休。 我的伯父刘益昌,在旧社会读过十年“常学”。解放初期,伯父在自家办私塾学堂,号“卯时先生”。我们家族的孩子,“近水楼台先得月”,差不多从四、五岁开始,就在私塾里“发蒙”:认字,读《六十花甲》、《百家姓》、《三字经》,写毛笔字。因此,从上小学起,到初中二年级因“文革”而辍学,我的语文成绩一直都很拔尖。可以说,从小就和文学结了缘。1990年前后,我在地方参加华师“卫电大”(党政干部)培训班深造,汉语专科毕业论文选题就是“关于潜江方言”。 前几年内退以后,想着在有生之年,为潜江这块生养我的土地、和我的后代人留下点什么。开始集中精力、比较系统地着手民俗和方言的研究。随着探讨的渐渐深入,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潜江方言学问大! 3、您做这个有报酬吗?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您呢? 没有报酬。完全出于兴趣爱好。当然也得有精神支柱,一个是信念,二一个是有一批知音。 在一次“潜江人论坛”网友见面会上,我有幸遇见了时任市政协秘书长的董尚华同志。攀谈之间,我表达了对本土文化特别是方言的一些见解,受到了董秘书长的赞许。当时,恰逢董秘书长牵头、政协办公室编纂的《我是潜江人》系列丛书,已经出版到第四集了。董秘书长当即提出,计划让我将搜集到的材料,进一步丰富完善,整理编纂成册,拟以“我是潜江人,我说潜江话”(暂名),列入丛书,内部发行。 嗣后,董秘书长安排政协办公室,接连召开了两次专题研讨会,部署潜江方言的编纂工作,并带头发表了许多关于潜江方言的研讨心得;我的老乡、民俗前辈毛道海先生,在他的《潜江风情录》,多次谈到“潜江方言有学问”,这些都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和鼓舞。还有社会上、网上的方言爱好者、知音也不少。像“青石轩”掌门陈洪宜,原市政府老龄办的黄吉华;建委的何其兵;还有几位我在网上结识的民俗爱好者:王宇(市烟草局办公室主任);彭林清(金澳集团办公室主任);贺亮(幸福电厂);浩口中学资深语文教师杨礼充;周矶中学语文教师范德富等。最近几年,我主要与他们共同探讨的多一些。 在此期间,潜江新闻中心主任胡同章,潜江报社副总编丁武建,还有潜江家园网、潜江周刊以及潜江文艺的编辑记者们,都先后分别采访过我;我们之间就潜江方言进行过比较深入的交流。 同时,我将自己的认识、感悟,和对方言的整理情况,陆陆续续地发在了《潜江日报》、《潜江人论坛》、《潜江家园》、《潜江新闻网》以及《潜江文艺》等媒体上,与文友们一起讨论、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