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帖子
查看: 8171|回复: 4

【新闻面对面】刘谦元:感受方言

[复制链接]
来自
广东
精华
52

2592

主题

2万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第四届潜江龙虾节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31327

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2-2-23 22: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潜江方言还有这么多讲究。
中国戏剧之都~湖北潜江2016
1 第二届荆州花鼓戏艺术节八月潜江举办  2 第二届《戏迷潜江》荆州花鼓戏大赛
3 第二届中国剧本交易会  4 《秦香莲》央视戏曲频道播出
5 发行胡新中唱腔专辑  6 荆州花鼓戏夏令营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3

主题

18

帖子

68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68

IP属地:湖北省潜江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潜江市 2012-2-23 19: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引玉 于 2012-2-23 21:25 编辑

新闻面对面
刘谦元:感受方言
时间:2012.2.14
地点:潜江电视台演播室
嘉宾:刘谦元
记者:夏冬 关威 金花
【主持人】关注新闻事件、走进新闻人物,大家好,欢迎您收看《新闻面对面》,作客本期节目的嘉宾是刘谦元老师。刘老师,您好。
【刘谦元】主持人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
    【第一部分】研究方言 兴趣使然
    1、刘老师,您退休后,是怎么想到研究潜江方言的?是基于一个什么原因?
    我们脚下的这方热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潜江方言,是先辈们以口头方式流传,经过了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历久不衰,闪耀着历史文化的光芒。它是这个地方的文化宝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说,一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的记忆;优良的文化传统,是一个地方的根本;好的民风民俗,能教化人民,使人们产生自豪感,增添凝聚力。对本土文化的记录、继承与发扬,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自幼爱好文学。无论是参军在部队,还是转业回地方,都一直是在机关单位做文秘工作。退休了,闲下心来,研讨整理方言土语,对我们安度晚年的人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很开心的事情。
    诚然,普通话是国家统一、社会整合的符号力量,而方言,则代表一种地方文化认同。在我们这个具有56个民族的泱泱大国,当以民族团聚统一、追求和谐为核心价值观。在这需要“整合”、追求“共享”的时代,作为担负人际传播重要功能的规范语言——普通话,其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再者,语言能够代表一个人的修养和风范,日常交往中,特别是对待外地客人,尽可能用普通话交流,这是现代人,尤其领导干部的一种文化涵养,也是起码的礼貌。同时,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大气与否,也能够从市民的整体语言上体现出来。因此,过于夸大方言的功能,拘泥于那些已经失去生命力的粗俗“俚语”,未免显示出偏狭与浅薄。
从“研究方言是为了更好的推广普通话”这一原则出发,了解一下方言的来龙去脉,理解一些方言与古汉语及普通话的对应关系,不仅能使我们认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传与发展;而且对于推广普通话,促进学习汉语、规范汉字的使用,具有积极的现时意义。同时,对于像我们这些生活在方言区、年龄偏大又喜欢上网的人,学习运用模糊音设置,运用自如地操作拼音软件(如搜狗),大有裨益。
    2、刚才听您说了,您好像从小就对文字方面特别感兴趣,是吧?!
    是的。我出生在潜江竹根滩乡下,是土生土长的潜江人。1969年(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15年,1984年(34岁)转业,又回到潜江,在建委战线任中层干部二十多年,直到2010年(60岁)退休。
      我的伯父刘益昌,在旧社会读过十年“常学”。解放初期,伯父在自家办私塾学堂,号“卯时先生”。我们家族的孩子,“近水楼台先得月”,差不多从四、五岁开始,就在私塾里“发蒙”:认字,读《六十花甲》、《百家姓》、《三字经》,写毛笔字。因此,从上小学起,到初中二年级因“文革”而辍学,我的语文成绩一直都很拔尖。可以说,从小就和文学结了缘。1990年前后,我在地方参加华师“卫电大”(党政干部)培训班深造,汉语专科毕业论文选题就是“关于潜江方言”。 前几年内退以后,想着在有生之年,为潜江这块生养我的土地、和我的后代人留下点什么。开始集中精力、比较系统地着手民俗和方言的研究。随着探讨的渐渐深入,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潜江方言学问大!
    3、您做这个有报酬吗?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您呢?
    没有报酬。完全出于兴趣爱好。当然也得有精神支柱,一个是信念,二一个是有一批知音。
    在一次“潜江人论坛”网友见面会上,我有幸遇见了时任市政协秘书长的董尚华同志。攀谈之间,我表达了对本土文化特别是方言的一些见解,受到了董秘书长的赞许。当时,恰逢董秘书长牵头、政协办公室编纂的《我是潜江人》系列丛书,已经出版到第四集了。董秘书长当即提出,计划让我将搜集到的材料,进一步丰富完善,整理编纂成册,拟以“我是潜江人,我说潜江话”(暂名),列入丛书,内部发行。
    嗣后,董秘书长安排政协办公室,接连召开了两次专题研讨会,部署潜江方言的编纂工作,并带头发表了许多关于潜江方言的研讨心得;我的老乡、民俗前辈毛道海先生,在他的《潜江风情录》,多次谈到“潜江方言有学问”,这些都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和鼓舞。还有社会上、网上的方言爱好者、知音也不少。像“青石轩”掌门陈洪宜,原市政府老龄办的黄吉华;建委的何其兵;还有几位我在网上结识的民俗爱好者:王宇(市烟草局办公室主任);彭林清(金澳集团办公室主任);贺亮(幸福电厂);浩口中学资深语文教师杨礼充;周矶中学语文教师范德富等。最近几年,我主要与他们共同探讨的多一些。
    在此期间,潜江新闻中心主任胡同章,潜江报社副总编丁武建,还有潜江家园网、潜江周刊以及潜江文艺的编辑记者们,都先后分别采访过我;我们之间就潜江方言进行过比较深入的交流。
    同时,我将自己的认识、感悟,和对方言的整理情况,陆陆续续地发在了《潜江日报》、《潜江人论坛》、《潜江家园》、《潜江新闻网》以及《潜江文艺》等媒体上,与文友们一起讨论、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3

主题

18

帖子

68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68

IP属地:湖北省潜江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潜江市 2012-2-23 19: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引玉 于 2012-2-23 21:07 编辑

    【第二部分】感受方言 魅力无穷
    1、您发表在一些媒体上的文章,有人回复您吗?有人和您交流、讨论吗?  
      反响还是很大的。网上的点击率、跟帖数,都很高。用新闻网论坛超级版主“九万里风云”的话说,“引玉老师的粉丝还不少”。我之所以取网名叫“引玉”,是深知自己文化知识有限,语文专业水平不高。我主要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也许正是这种“干搞”的执着精神,与一些网友产生了共鸣。他们有的帮我搜集资料,有的提供方言素材;跟帖的,有的表示赞许,也有的发表不同见解。有时候讨论起来还很深入,很热烈的。比如对“精气”的探讨。人体表面,尤其是颈项的、胳肢窝的,长时间不洗澡,就会结一层油腻腻的尘垢。过去农村卫生条件差,没有自来水,加上有的小孩子,卫生习惯不好,洗脸马马虎虎,身上的精气很厚。方言风趣,就形容说,“一刀子下去砍不到肉!”。对于这种司空见惯的、一个一个小小的疙瘩,方言就叫“精气”。究竟是哪两个字呢,讨论来讨论去,莫衷一是。有的说是“晶漆”(盐份结晶体),有的说“津漆”(汗津津的产物),有的说是“精气”(精气神,古人对身体发肤,认为是形而上的东西)。精气,是指贴在身体表面的东西。医生也认为,人体表层分泌物,是起保护作用的,因此建议洗澡不能太勤、搓太干净,否则对皮肤、对身体不好。我们认为这样理解有道理,比较靠谱。
   
2、说了这么半天,我们回到今天的主题。刘老师,我先请教您一个问题:您说我们潜江话,在汉语里究竟属于哪一类方言
      汉语方言,按照我国权威语言专家的观点,粗分为官话和非官话两大类。潜江方言一直都是被划为官话之列。
官话,为我国的主流方言。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和长江南岸九江与镇江之间沿江地带,以及湖北、四川、云南、贵州4省。包括了北方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几个方言区。官话区域的面积占全国的四分之三,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官话方言内部的一致程度比较高。从北面的哈尔滨到南面的昆明,相距近三千公里,两地的人通话基本上没有多大困难。
      非官话,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包括吴方言(江苏南部,浙江大部)、赣方言(江西大部)、湘方言(湖南大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粤方言(广东大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闽方言(福建,台湾,广东的潮州、汕头、海南地区)、客家方言(广东省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台湾)。非官话区域比官话区域面积小,可是方言差别大,彼此之间一般不能通话,甚至在同一个方言区内部(例如浙南吴方言与苏南吴方言之间、福州话和厦门话之间),交谈都有困难。
      
3、请您具体谈谈您对潜江方言的基本认识吧。在您看来,潜江方言究竟有哪些特点?
      湖北方言整体上属于“西南官话”。潜江不例外。
      须要特别认识到的是,潜江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打开新近出版的《中国方言土话地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作者:曹晔晖等/2008、1月出版),我们会发现,潜江正好处在北方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三个官话方言区的边缘,与非官话方言区的赣方言区、湘方言区相邻近。也就是说,我们潜江是处于官话方言区与非官话方言区的夹缝地带。因此,潜江的语言,除了主要承传西南官话以外,必然还要受到北面北方官话、东南面(赣、湘)非官话方言的影响,这样就形成了比较独特的潜江话。这正是潜江方言的特别之处。
      所以说,潜江方言与普通话,差别不是很大。说它是“准通语”,是它区别于非官话方言的官话特征;潜江话里头,有大部分“古音遗存”,是它区别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方言特征;有一定数量的“原生态”口语,是其区别于其它地方方言的个性特征。
      1. 关于古音遗存。
      流行在江汉平原的方言土语,有许多古代书面或官场用语,其实就是文言文或古“白话”。
     “吃”考。史料载,先秦至两汉,表示“把食物放入口中咀嚼咽下”之意的动词,主要有:“食、饭、啖、噉、餐等”(均见于《说文》)。其中“食”、“饭”为通语,其它注为方言。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以“喫”表“食之”之义,始见于六朝《世说新语.任诞》:“(罗友)答曰:‘友闻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喫,故冒求前耳,无事可咨’”。唐以后,“喫”在白话作品中的用例渐多,直至近代。迄至清初的白话作品里,仍以“喫”为“食之”之常用字。(水浒传:大块喫肉,大碗喝酒)。
     “吃”字,古已有之。《说文》:“吃,从口,气聲。居乙切(ji)。言攓难也”;《玉篇》:“语难也”,皆今所谓之“口吃”(结巴)之意。【集韻】“欺訖切qi,音乞。吃吃,笑貌”。可见古人要么读ji,要么读qi;都与“食之”无关。
      自清初徽班进京以后,“吃”才成为与“食”相当的通语表达形式,不过通语改发chi音;而“喫”则降至方言的地位了。南方部分地区包括潜江人,仍将“吃”发原来“喫”的音。
      厕所的别称,潜江人叫“mao si”,我看了好些介绍潜江方言的文章,几乎无一例外都写作“茅司”、或“茅厮”。其实我觉得就是“茅厕”两个字。一说穿就知道了,“厕”,《汉语大词典》有解,是一个双音字,既读ce,又读si;河南人有的管“厕所”叫“si所”可以为佐证。
      再来看“熨贴”这个词。将某件事情做完了、办妥了,方言说 “yú tíe余铁哒”。我们潜江本土成长起来的科局级领导,前些年,有的做完报告,也说,“我讲~~哒……”。这是两个什么字呢?偶翻《新华字典》,发现了“熨帖”一词。熨,我们一般读熨斗、熨烫yun。请看汉语词典的释义:“熨,又读yú。熨帖:就是把衣物烫平。还有按压;按揉,舒服;舒适,贴切;妥帖。总之是整理妥当;办妥。”原来,整理妥当,办妥,是由熨斗把衣物烫平,穿起来舒服、舒适、体贴引申而来的,所以称之为“熨贴”——音义都十分贴切。
      排泄大小便,方言说“屙ō”,普通话说“拉”。查《康熙字典》,“屙”的释义如下:【玉篇.字彙】“烏何切,音阿。上厠也”。然而,康熙字典在“拉”字的义项里,只有拉手、拉扯,拉杂、赫拉等,却查不到与排泄、上厕相关的解释。可见“屙”出现的年代要比“拉”早很多年。
      又如筷子,古称“箸”。现如今,一般情况下,人们都说“筷子”。如果你上街,对售货员说,我买箸,别人准晕。但在特定的场合,还是叫箸。如把装筷子的篓子则称为“箸cu篓子”;还有,酒席宴上,吃完饭讲礼行,往往将手中放筷子平举起,相互示意的同时,齐声喊“落箸、落箸!”一齐放筷。
      还有很多文绉绉的文言词、古白话,至今在乡间耳熟能详,妇孺皆知。诸如把倒茶说“筛茶”,倒酒说“泻酒”,讲客气叫“套”,自谦之词“有偏啦”,穿拖鞋叫“靸”sa(靸鞋),能够搞定叫“奈得何”等等等等,不胜枚举。这些在《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古辞书、典籍,以及古代的文艺作品(如明清白话小说)中,可以窥见其端倪。
      2.独特的语音习惯。
      流行在江汉平原的方言土语,尽管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收入了普通话,然而由于口语习惯的不同,现代汉语里却并不流行,而被人们误认为是土话。这是对潜江方言的“误读”。
      潜江人有自己独特的口语习惯。如果讲汉语的“正宗”, 当数楚语为最。有学者认为,潜江方言主要源于楚语,比北京方言要早好多年。尽管同为“官话”、公共语,表达的是同一个或相近意思,但潜江人始终沿习着自己的偏好,保持自己的说法。诸如“扎实与结实”,“盼与望”,方言“望天亮”,普通话“盼天明”;“哽/噎”,方言“哽倒了”,普通话“噎住了”;“吞/咽”,方言“吞下去ke”, 普通话“咽下去”; “ 过/灭”,“奓zā/张”开,“寻xin/找”, “缚fé/捆”、“惩和按”、“捉和获”等等,不一而足。
      另有一部分口语词,随着文明进步,在承传的过程中,逐渐被后来的公共语所代替,但在潜江仍然留有痕迹:如“漏物及地曰shá,<古字上殺下米>”,“粗略缝衣曰敹liào”。请注意“敹”!这个词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所谓“粗略缝衣”,是指缝纫衣物的一道工序。因为在工业革命以前,缝制衣服主要靠手工。为了将裁剪好的衣片“定位”,事先用针线将衣片简单地大略的缝连在一起,这就叫“敹”。然后,再过细地缝纫。使用缝纫机以后,就直接缝制,这道工序就省掉了,敹,在大城市就不存在了。而在乡下,手工缝缝补补的情况,一直沿袭到现在,所以“敹”的使用频率还相当高。
     3.原生态土语。有一部分方言,或许是受周边方言区的影响和相互渗透,或许是以讹传讹,产生了音变(声母、韵母、声调都发生了改变),用普通话对应起来比较麻烦,有些发音根本无法与汉语拼音对应,这是考证、整理方言的难点。不过,我始终认为,实在不能对应的是极少数。有的转好大一个弯,方能对上。一旦发现,委实令人高兴。
      如“啲尕”。潜江民歌《小女婿》:“人家的女婿多么(子)大,我的女婿一啲尕”。“啲尕”,潜江大多发音为dī kā(ga)。在写的时候,有人用“小”字一边少一划来替代,从表意的角度来看,还是很形象的。可是,查遍典籍,没有收录这两个字,电脑当然也就打不出来。
      我从荆沙、荆门一带的人的发音受到启发,他们发音为“的嘎”,考《汉语大词典》:啲,释义有“方言,少许、一点……;见《简明香港方言词典》”;尕,则释义为“方言,小;……”。觉得写为“啲尕”是合理的。
      再比如“架势”,开始的意思。这个词在江汉平原,口语使用频率相当高。普遍以为是“嘎事”。文革时期有个广为流传的笑话。说是生产大队文化室演节目,领:“杨市公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为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大喊大叫,现在gà shi!” 合:“~!~!~!”一般都按发音写为“嘎事”,却很少有人深究,其中的“gà shì”与“架势”之间,有着十分吻合的对应关系。架,潜江人往往念gà。因为方言有把发jia音的字发成ga音的现水,“家”念gà,如走家家gaga;“枷”念gā,枷ga椅子;有晒架ga、磨架ga等。查汉语词典,“架势”义项里面,其中有一项为:“方言。开始或开始某种工作。”并列举近代文学作品:沙汀的《淘金记》、常德高腔《祭头巾》里头,都有架势表开始这个词。无独有偶,我在四川当兵的时候,就听四川人说“开始”干脆说jia shi(架势)。品味一下架势的含义:演戏的也好,卖当的也好,格斗的也好,摆开架势,不就是开始么?
      还有一个字,“瑞”,很有意思。
      去年下半年,毛老(毛道海先生)与贺亮联手,在潜江新闻网文史论坛上,重新整理发表了清代潜江文人吴宏培,所著的章回体小说《觉梦集》。小说里的主人公(实则作者本人的化身)“……少不更事,嫖赌嚼窑,将祖遗薄产荡败无存……以致债台高筑,仰屋无聊,流离颠沛之中……经高人点化,幡然醒悟,浪子回头,重整家声。”这么一个故事。作者或许是受曹雪芹《红楼梦》写作手法的影响,小说多用含沙射影、隐喻、虚幻等修辞手法。特别有趣的是,小说中的一系列人物,名字都很奇特,诸如:白日贵(白日鬼)、吴底实、莫须有、赵璧消、肖廷蕴、 陈就第、难得慧、慧得难……等,书中对于人物介绍:“此人姓万名有旺(望),此人姓何名必蕴(云),此人姓何名必来,此人姓巧名夺,此人姓金名广大,此人姓柳名价(架)子,此人姓秦(勤)名聊着,此人姓夏(下)名禹(雨)大,此人姓任(人)名有病,此人姓黄名达彰,此人姓黑名夜秋,此人姓邵名楚有,此人姓侯(候)名几天,此人姓吴(无)名有期,此人姓戴(怠)名慢你,我姓许名得好。绰号难得大爷。……”
      唯独主人公,取了个貌似正统的名字,叫“骆夏瑞”。我就在想,按理说,其他人物的名字都有讲究,堂堂主人公怎么能例外呢?那既然都有讲究,“骆夏瑞”三个字又作何解呢,里面又隐含了什么信息呢。开始几天,我苦思冥想,百思不得其解。慢~后,我就把这三个字,在口里颠来倒去地念。有一天,当念到“骆夏、骆夏”的时候,突然灵光一闪,顿悟了:是“落下水!”怎么是落下水呢?骆夏即谐音“落下”;瑞,潜江方言念shui,董存睡,我们老师就是这么教的。《康熙字典》:瑞,《唐韻》是僞切 《集韻》《韻會》樹僞切《正韻》殊僞切  音倕。Shui,与水谐音。再联想到主人公的身世:误入歧途,债台高筑,为躲债颠沛流离,可不就是“落下水”了么。
      还有许多,如:讨得含——“淘得闲han”(有空,有时间);拣——“向嗯郎借样东西,”“拣gan有的。”“锅的粑粑,拣gan熟的拿”;务——都在呤“wu啊wu,”(嗡)。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3

主题

18

帖子

68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68

IP属地:湖北省潜江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潜江市 2012-2-23 19: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引玉 于 2012-2-23 21:10 编辑

      3、您在研究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有很多。我举这么主要的几条:
      一是用方言诵读古典诗词,更有韵味。
      细考潜江方言的有些发音,与古典诗词的韵律,有许多“暗合”的地方。
      比如,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咏鹅》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我觉得,用现代普通话读,e/o押韵总有点别扭。不如用潜江话来读:“哦、哦、哦,曲航向天锅,be毛浮楼水,红掌拨清波”。是不是更有韵味?回过头来,我们考一下《康熙字典》,看古人对“歌、鹅、波,这几个字,究竟是怎么发音的:“歌,古俄切;鹅,五何切;波,博禾切。”——歌、鹅、波,古音完全同o韵。
      再看这首:“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为了押韵,有些语文老师或语文教科书特别标明:“斜,应读xiá”。潜江方言,往往把歪斜说成shà。“你的衣服扣shà了”,“这幅画挂的sha家伙”,是说不正,歪了。那么用潜江话来吟诵这首诗:……,岂不合辙押韵多了?
还有,毛主席诗词,也有好几处用的是貌似与楚语同宗的湘方言。用现代普通话读,似乎不怎么押韵。如《长征诗》里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闲”,如果按方言读hán,更押韵;“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雁,读 an更押韵;“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舒,方言读xū,更押韵;“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咽,读yè更押韵。
      二是潜江方言处处反映出淳朴的民俗风情。
      研讨方言中我们发现,大量散落在乡间的口头发音、俗谚俚语、民间笑话,有着鲜活的生命,形象生动、风趣幽默、寓意隽永,闪耀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之光。读起来,有些发人深思,有些令人忍俊不禁。
      先讲几个具有潜江方言特色的乡土笑话。
      【一个“个野家”,价值5块钱】
      流行语:潜江人,礼行大,开口就是“个野家”。还有“个杂”、“个版码”、“个油煎粑子的”,“克拉玛依”……
我有个朋友是潜江人,到南方打拼了几年,混得不错。前年回乡的时候,在高速公路服务区下车,拎着个大皮箱与的士司机侃价。刚从长途汽车上下来,口音带着浓浓的广广味:“西傅啊,到浅江城期,要多少钱的啦?”
      司机以为是“外码”,心中欢喜流了。硬邦邦甩出一句:“十元的啦!”
      朋友先是一愣,马上回过神来,嬉皮笑脸地说:“‘个野家’,这远啲尜p嚜,要这多子钱?”
      司机一听,笑了:“搞半天你个杂的是潜江人啊。那就五块钱,包送到。”
      后来朋友逢人就大发感慨:一个“个野家”,节省了我五元钱!(看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或许就是这么体现出来的。一笑)
     【一桩亲事就这么散黄哒】
      潜江有的地方,qian、qin不分,cuan、cuang不分。常常把“钱”说成“情”、“船”说成“床”,“潜江”说成“清江”、“浅江”等等。
      我的一个叔伯侄子,人很实在,就是小时候读书不用功,尤其是普通话特差,满嘴乡土味。眼看奔三十岁的人了,还没找到对象。
      这一年,经人介绍了一女朋友。女孩子二十岁出头,传统型,很腼腆。
      初次见面,先请女孩子吃饭。俩人在餐馆包间坐定,女孩子没话找话,问:“今天为么子请我吃饭呢?” 我侄子刚领到工资,不无得意地说:“算你运气好,正好赶上我发‘情’嗒”。女孩子一听,哭笑不得,把个粉脸羞的绯红。
      为进一步培养感情,吃完饭,俩人来到南门河游园。侄子兴高采烈地提议泛舟,便租了一艘小船,一把拉起女孩的手,大声招呼说:“来、来、来,咱们两个上‘床’去啰!”面对众游人投来的惊异的目光,姑娘好生窘迫,双手捂面,夺路而逃。
      我侄子赶紧追了上去。女孩转身娇嗔道:“看你这个人嘛,实在倒是蛮实在的。就是以后说话注意点场合,好不好。”侄子诺诺。
      快分手的时候,姑娘礼貌地问:“你老家是哪里的?”侄子答:“勤江!”姑娘听成了清江,说:“清江不是在宜昌那边吗,太远了。我不是跟介绍人说过,不找外地朋友的吗。”侄子急得连忙解释:“不是清江,是‘浅江’。”姑娘:“我只知道有个深江,在沔阳,是不是对过还有个浅江?既然是外地,我才不干呢。”说完,打了个优雅的手势,丢下“拜拜”两个字,走了。
      第三点发现是,潜江方言里头,赣湘方言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江西填湖广,是发生在我国明初的大事件。续宗谱的时候,我发现,我自己的祖先就是从江西福安迁徙过来的,号“安成刘”。仅我们这一支派,现遍布在竹根滩十几个村,人口3万多。据说当地其他好多姓氏也是如此。因此,有必要将潜江方言同周边方言(赣、湘)作比较研究,这是我的一个新的想法,打算下一步尝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3

主题

18

帖子

68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68

IP属地:湖北省潜江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潜江市 2012-2-23 19: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引玉 于 2012-2-23 21:20 编辑

      4、所有的潜江话都一样吗?有没有区别?因为,我们在外采访的时候,也听到了不同的方言。
在潜江境内,不同区域,方言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何区分,一般以历史上的水系来划分方言片区,比较符合客观实际,也容易达成共识。基于此,我们将潜江的方言分区,纵向以东荆河,横向以田关河为界,大致分为“东、西、南”三个片区。
潜江地图-001.jpg

      东片区:东荆河以东的竹根滩镇、泽口办事处、园林办事处、杨市办事处、渔洋镇及总口农场。该片区为潜江方言的主体区域。语音特点是送气音多(拔读pa,白读pe,读书说tou书,挂读kua,柜子读kui子等);平舌音多(zh、ch、sh大都读z、c、s,“二”读e,等);l n不分,姓李的李、我你他的你,都读li;姓刘的刘、耕牛的牛,都读liu; in ing不分,人民的民、光明的明都读min;en、eng不分,称、成都是cen。典型的发音是不发齿音,f、h不分。如“媳乎姑提包胡,装的呼子、混子,烘一吹,灰灰神”。(媳妇姑提包袱,装的麸子粉子,风一吹,飞飞神。)独特的习惯口语有“个野家”等。(潜江人,礼行大,开口就是“个野家”。)
      西片区:东荆河以西、318国道以北,包括高石碑镇、王场镇、积玉口镇、周矶办事处。口语习惯有“觉哈”、“找不唗”;典型发音是“子”尾带卷舌、弹舌音:坛~~,罐~~;神马~~。也是没有后鼻音,“an、ang”不分。如“一只环(黄)狗子,在换(巷)子里吃宽(糠);我一干(杠)子,打的他乱弯(汪)乱弯(汪)。”
      南片区:东荆河以西、318国道以南的熊口镇、熊口农场、后湖农场、浩口镇、龙湾镇、老新镇、徐李镇、铁匠沟乡、运粮湖农场。代表性的口音是“今jī儿、明mó儿”;基本没有后鼻音;且“yan、yin”不分,“yun、yong”不分, “an、en”不分等。如“我是情江人,机儿赶寻口,运了一块勤,吃哒一稳命。”
      此外,潜江境内,除本地原住民以外,还存在着几个“方言岛”,如总口农场大部分说的是河南话;广华地区的沙洋二农场、五农场(现合并为广华监狱),以武汉腔为主;江汉油田的人员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口音比较杂,主流操“油田普通话”。近年,又从丹江口水库那边过来一批批移民,他们的口音又有些特别。
   
【第三部分】方言研究 任重道远
      1、谈了这么长时间了。您在研究方言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吗?或者说现在研究方言的现状如何?
方言研究,我个人认为,在潜江来说是“短腿”。
      潜江方言,在国家文字语言学界,一直是作为官话对待,列为西南官话方言,没有像湘语、赣语那样,列为专门的方言研究对象。说明潜江方言的特殊地位,尚未被发掘出来,其文化意义和价值,没有被充分发现和认识。因此,迄今为止,还没有潜江方言专著。涉及到潜江方言内容的,地方志有1990年版《潜江县志》,2009年版《潜江文化志》(稿);书籍有王群生的《湖北荆沙方言》,罗仲全的《潜江民间乡言土语》等,但都只是以有限的章节写潜江方言,篇幅小、信息量明显不足。而且圈内普遍认为,这些书籍当中,对方言研究的深度、广度还很不够,对方言误读、曲解的地方偏多;其他还有一些论文,如杨辉映(1992)《潜江话中全浊声母的归趋》,陶丹东(2008)《潜江方言介词研究》,刘环(2010)《潜江方言语法研究》,周莹萍(2011)《潜江方言词汇研究》等等,都是些以申报学位为目的而作,其学术性、专业性非常强。愚以为,方言研究,学术性太强了,难免枯燥,可读性就差,受众必然受限;还有就是如我等散发在报刊杂志和网络上的探讨杂文,零零散散,没有多大价值。
      所以说,潜江方言的研究,来日方长,任重道远。
      2、您的方言研究进展如何,今后有什么打算?想过出书出册吗?
      截止目前,我的方言文稿,已经搜集整理词语8,000余条、共 10万多字。但自觉还远远不够。只完成了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工作量。还有相当多的内容需要订正、完善和提高。我下一步的打算是,从内容上,把方言同民情风俗结合起来一并研究、编纂; 在形式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一齐“整”。打算尝试以音频形式记录方言。预计2015年完稿。
      结束语。以上谈话,是自己的一孔之见,属于一家之言,很肤浅,错讹一定不少,而且不排除带有竹根滩地方的局限性。我热切的希望市领导和有关部门,更加重视潜江本土文化。我愿意向民俗专家、学者学习,得到他们的批评指导。同时,衷心地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我们的母语——潜江方言,加入到研究的行列中来。我巴不得找到更多的知音,共同来玩方言。
      多谢。劳慰嗯郎们哒!
     
【主持人】感谢刘谦元老师参加我们的节目,也感谢观众朋友的收看,我们下期再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