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吉林
- 精华
- 0
下士

- 积分
- 146
IP属地:吉林省吉林市
|
正一道第十六代天师张应韶隐居处龙须井在何处
南宫琦
金溪县何源镇的天门岭处在金溪、贵溪、资溪三县交界处,最高处笔架峰,海拔1364,《金溪县志》称“崖山”,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之86-江西四》:“崖山,上有琵琶、三老二峰,一名大山,以形势高大而崖壁峻绝也。与贵溪县仙岩、龙虎诸峰,皆参差相接。”故也称“大山”。它与云林三十六峰的关系模糊,与贵溪云台山也是扑朔迷离。
云台山是上清龙虎山十三景点之一,主峰海拔858.2米,群山环绕,西山、藐菇山、应天山、五台山、天华山,团团簇拥,把云台山绕在中间,犹如攀天柱。在中国鹰潭、中国贵溪官方网站上的(首页 >> 旅游观光 >> 旅游景区 >> 贵溪旅游景区 -云台山)中说:“云台山诸多景观不胜枚举……,故特附二十八景于下:1、龙须进2、鸡公石3、舍身崖4、中子岩5、梳妆台6、清风洞7、脚盆石8、门楼石9、马鞍石10、仙足迹11、马蹄迹12、仙人缸13、猿猴石14、如意峰15、悟空峰16、观音岩17、雷公石18、神道石19、颂经石20、文笔石21、晴雨台22、白鹤石23、象头石24、狮子石25、磨盘石26、仙人墓27、一线天28、仙妇岩”
该网还提供了一张题名为“龙须井”的照片:
(鹰潭网提供的龙须井照片)
第一个景点各大网站都写成“龙须进”,这是龙须井的误写,我猜测是打字的人五笔之误,井为FJK,而进为FJ,少敲了一键。为什么我说是龙须井之误呢,我们不妨看看作者的这二十八景的来源,且看清同志11年(1872)年由杨长生、黄联珏修的《贵溪县志-地理-山川-云台山》:
(《贵溪县志》云台山及二十八景)
这里清清楚楚把28景例了出来,其中18、神道石23、象头石24、狮子石27、一线天28、仙妇岩与志中不一,但还是可以证明,28景由志中而来,而龙须进便是龙须井之误写。
龙须井,是龙虎山第十六代天师张应韶隐居的地方,现在在贵溪市耳口乡的云台山出现一个,在金溪县何源镇天门岭也出现一个,那么哪一个才是真正张应韶隐居处呢,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求证:
一、文献记载:
(一)
《万历续道藏》中有明朝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撰的《汉天师世家》,载曰:“十六代天師,諱應韶,字治鳳。襲教後,授其子以劍印,隱居山南龍鬚井上,躬耕自娛。每據石吹鐵笛井上,聲聞數里。一日,懸邃井上,端坐而化,葬井傍。今有仙人墓,鼇構樹門在焉。所耕之地,號黃沙坑。元至正十三年,贈洞虛演道沖素真君。”这证明龙须井是张应韶隐居之地,以用龙须井是在龙虎山的南部。
(二)
《贵溪县志》:
1)
“黄沙坑龙须井在上清南三十里,张应韶隐此躬耕自娛。每據石吹鐵笛井上,聲聞數里。一日悬笛井上卒。”
2)
“龙须井,县南十里,冬夏不竭,岁旱祷之,获鱼虫以归必雨,以上俱旧志。”
(《贵溪县志》龙须井)
3)
《贵溪县志》中有一个对高冠峰的记载:“高冠峰,在天台山之阴,前有龙须井,马头岭,山中田湿平衍,禅栖者结茆力耕”,高冠峰正是何源东峰峡谷中的“鸡冠石”,也叫“鸡尖石”,马头岭在现在的北源峡谷中,即中源寺峰,也称马头山,马头山下有“马尾水”瀑布。该瀑布站在北源村便可看到。
(《贵溪县志》天台山、高冠峰)
再看高冠峰的位置,这高冠峰与云台山相距甚远,
(龙虎山、高冠峰、云台山位置图)
(三)
《金溪县志》:“崖山上有三老峰,又有龙潭,岁旱祷雨则应,下有汤家洞、黄家山、龙须井。”
(金溪县志-崖山)
(四)
《龙虎山志》也有记载,因我前段时间毕业时搬行李,将此资料丢失,有条件的朋友可以自己找下。
(五)
《金紫何氏宗谱》清清楚楚将龙须井标注在崖山的南源上。
二、距离的推算:
1.
按照上清镇南三十里、县南十里,上清镇南三十里,两地都相差不大,
2.
县南十里,只能理解为站在边界线上住外数十里。云台山属贵溪,显然不成立。
3.
前面我们说龙须井是在龙虎山南,由(龙虎山、高冠峰、云台山位置图)我们可以看到,何源高冠峰是在龙虎山南,但云台山则是东南。
三、二十八景中其他景点的佐证:
云台山对二十八景中只有舍身崖、鸡公石、中子岩作了简介
舍身崖:传说舍身可以救母。舍身前要吃七七四十九天斋,每天晚上当天焚香祈祷,夫妻离房净身,而后拜仙佛舍身。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就有两个舍身救母者,舍身后都还活着回家。
鸡公石:传说鸡公石原有嘴,会啼,只因它常带领山下村民家养的鸡群去田间吃庄稼,村民们怨声载道,此事被天神察觉,便派雷公把它的嘴截掉了,从此鸡公便不再啼了,更不能去祸害村民了,如今的鸡公只能默默地屹立云台山头。
中子岩:传说来庙朝香求子的夫妇,在岩前四五尺的地方背向岩洞,从胯下将铜板(古币一种)或石子投入洞中,若是连中三次,便能得子。
注意,县志中是鸡公石是写“鸡冠石”,然而县志中的“鸡冠石”、“龙须井”、“ 甑盖石”、“悟空石”却都在何源。鸡冠石下图,
(鸡冠石)
甑盖石,何源写作“蒸盖岭”在东峰峡谷与北源峡谷中间,“悟空石”,此石与东峰寺僧人鲁悟空有关,但不知石在何处,有关鲁悟空《永祀堂记》有记载,以前抄过这篇文章,现已多年未看到过。乾隆16年的《贵溪县志》、道光4《贵溪县志》都没有这二十八景,同治11年的《贵溪县志》也说这二十八景是增的。那么“鸡冠石”、“龙须井”、“仙人墓”、“ 甑盖石”、“悟空石”五景是金溪县何源的便更有可能。
既然中国鹰潭官方网站上的二十八景是从志中摘出,而志中“鸡冠石”、“龙须井”、“仙人墓”、“ 甑盖石”、“悟空石”五景乃是金溪何源天门岭之景,故说“龙须井”根本不在贵溪市耳口乡云台山。
求证本来到此可以结束,但是更奇怪的事情又出现了,在贵溪左耳乡云台山上有两棵白果树,白果树的传说与天门岭下峡山村白果树传说一样,情节无一点改变,更更巧合的是,从白果树再往里走,传说附近一带还有太平天国古战场,OK,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到今年5月《畅游江西》拍摄组的一次天门岭寻找太平天国古战场的探秘行动。金溪县志写的很清楚,太平天国军队来过何源峡山,那到过白果树是基本可以肯定的,打仗的可能我们不敢说。云台山的太平天国古战场,
“鸡冠石”、“龙须井”、“仙人墓”、“ 甑盖石”、“悟空石”、“白果树”、“太平天国古战场”,这么一系列的词语,不难让我们想到,天门岭与龙虎山、云台山一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参考资料:
《金溪县志》
《贵溪县志》
《江西通志》
《江西省地舆全图》
《安仁县志》
《抚州府志》
《广信府志》
《饶州府志》
《金紫何氏宗谱》
鸡冠石.
《贵溪县志》龙须井.
《贵溪县志》天台山、高冠峰.
《贵溪县志》云台山及二十八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