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军队应有客场作战的能力 文/武当散人
近代中国,由于闭关锁国,国力薄弱,军事能力低下,导致被动挨打的历史教训举不胜举。
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由历史上的江口时代向新时期的江海时代迅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接触频繁,军事冲突在所难免,这样就需要中国有一支能够应对国际军事能力的作战部队,而这支部队的作战形式就是客场作战。
中国历史上较为成功的是蒙古大军征战亚欧大陆。客观存在的原因是蒙古军队的铁骑强势,以及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谱写了蒙古大军战无不胜的军事神话。骑兵相当于今天的摩托化部队,机动迅速,符合古今战争时间效应的需要。
而近代中国上个世纪的朝鲜、越南战争基本属于客场作战,结果以失利而告终。朝鲜战争、对越自卫还击战均为中国军队以沉重的伤亡代价换取战争的胜利,这样的客场作战是不可取的。
中国一贯奉行不侵犯的军事战略方针。在新的历史时期,不侵犯不等于没有战争,提倡客场作战,就是要有震慑、打击的能力,不给敌对国对中国留下军事挑衅缝隙。伴随着华人在海外的生活、工作人数的增多,以及商贸的联系密切,在所难免与所在国发生利益冲突,一旦外交手段无法解决的时候,不利用军事手段解决争端是难以体现军事大国主权象征的。如此,失去民族向心力的国家机器,已经失去存在的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本土除了被日军重创珍珠港外,基本没有落下一发炮弹,如今美国如何发动侵略战争,无论胜算与否对本土没有多大的影响。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属于战胜国,但是在政治经济中是失败者,毕竟战争是为政治目的所服务的。日军在大半个中国肆掠烧杀,使中国生灵涂炭,战后重建更需要巨大的资金来投入。相比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的原子弹来说,日本国本土的损失很小,而中国本土的损失是难以用数字来表述的。
虽然客场作战不符合中国历史上,“天时地利人和”的军事行动有利条件的观点,但是符合新时期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需要。从以上中、美、日三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形势比较,以及美国近代在海湾地区的战争案例,不难看出,客场作战的形势必然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