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yht 于 2012-2-29 19:46 编辑
. 仙桃旧时陋习二则(张才富) . 不同的风俗是由历史上不同社会物质生产条件和文化背景决定的,它们对社会和人的精神也不一样,这样就有了“良俗”“陋俗”之分。同时民俗本身具有传承性,一经形成便世代相袭。有时社会文化条件变了,古老的习俗,或其遗迹却依然存在。在我们今天去了解风俗所产生的原因,生长,消亡及传播的规律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 1.寡妇改嫁 . 在旧社会女人失去配偶之后,生存地位骤然下降,封建礼教鼓励守寡,并为纯洁守寡的遗孀树碑立传,美其名曰“贞节烈女”等。但守寡终究不能自由,寡妇门前是非多,何况生活失去来路,不能自理。有甚者挨打受气,日子实难过下去了,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只好被迫改嫁。旧社会,仙桃地区寡妇改嫁的习俗大致有这些; 定亲见面 二人在媒人安排下,在同一地点见面。若是男方看中女方,会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洋钱交给女方;这时女方看中了男的,才伸手把洋钱接过来,否则不接。女人一接后就算完成了订婚的第一步。 结婚 女人到男方过门这一天,是选日不如撞日。男方来接人那天,多半在傍晚或早上天还没亮时进行,有钱的坐绿轿(不再坐红轿了)当然也有是骑马走路的。上轿或上马不能在家门口,而是在村外荒郊野地,不声张。防止死去的男方家族和村里那些不三不四的之徒来敲诈勒索,抬起就走,哪敢放鞭,颇有“抢亲”之场面。还有的是女人在地里干活,趁没有人时,被男方蒙面背走,当然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了。 上轿时,女人的穿戴也有些讲究,衣服不扣扣子,鞋子不扯后跟,腰里抹根腰带.......男方要谢媒,给一定酬金,传说不给钱媒人,日后要背实。 轿到男方家门口下轿时,有人递给女人点着的香,还有一个小木盒子,递给的人口里念道;男人是哈扒,女人是鳖(谐)篓,女人回答;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女人进屋时,遇到事先放在拦路的水桶要用脚去抛一抛,求得以后成了两口子日子好过。 如女方带有过寄的小孩,不能跟着妈一起同来,必须另安排一个时间。但不能走正门,要跳墙过来,孩子小不能跳过墙的,就要这边有人递,那边有人接。说起这跳墙,可与僧人还俗有关联,和尚还俗,其家人事先与长老商定后,家里的人牵一头牲口来或驴或马,走时不牵走留给寺庙,还俗的和尚跳墙离开,长老还佯装追赶还俗的和尚。以后这一头牲口就是还俗和尚身份的象征了。 *现在不一样了,是穷单身,富寡妇,谁也不敢去阻止寡妇生子 . 2.请筲箕菩萨 . 旧时,请筲箕菩萨是流行于仙桃乡村的一种陋习。对请筲箕菩萨是很难下一个确切定义的;筲箕,竹制品用于淘洗,我想,关键在这一个“淘”字上,淘,作寻觅讲,如今天的淘宝网,请筲箕菩萨可能就是“淘”菩萨了。请筲箕菩萨是愚味的人们祈求神灵下得凡尘,指点迷津,来保佑平安。 请筲箕菩萨一般在新年过后的晚上进行,有时是每晚不间断,香雾缭绕,通宵达旦。这种陋习不知是否依然存在,只是前些年我在老家时,听说村子里还有请筲箕菩萨的。说的是村子里那些信佛的人,尊崇一个叫“无生老母”救世济人的神,老母由于工作很忙的,管不过来,于是那些妖魔鬼怪才趁机兴风作浪,往往使天上人间出现异兆;村里半夜三更听到鬼叫,春上接二连三地死人,尤其死了年轻人;禾场里每天下午冒起黑烟,还烧了几个柴火堆;屋后头的潭里出了一只长角的大“虫”,搅起旋窝;耕牛的眼睛里流血,鸡飞上屋脊............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天下要大乱了!刀兵灾,瘟疫灾,饥荒灾,害虫灾要接踵而来。要刮七七四十九天的飓风,下九九八十一天的骤雨,鸟飞不起来,河水往倒流,天塌地陷,尸骨成堆,血流成河,哀鸿遍野。明智者赶紧入道,受老母保护,逢凶化吉,否则就不好说了。 一个村里请筲箕菩萨一般由先入道的人带动,发展壮大,人们称这种人按资格分为天才,地才,人才,统称点传师,是人与神的公关。由这几个人再带动那些凡夫俗子入道,要想成仙就得全托点传师引荐,要不然上哪里去找神仙?点传师常常讲些旧时某人万贯家财说败就败;当大官的说坐牢就坐牢,说斩首就斩首了;某个地方鳌鱼换肩死了成千上万的性命........胆小的人立马觉得世界的末日到了,把丝门风认作是飕飕的阴风,把风吹灯视为鬼吹灯,把乌鸦叫当作灾难会来的很大.......这没有入道的人为了保住性命,就来目睹这请筲箕菩萨,看后佩服得五体投地。说做梦时见到了济公活佛,济公还跟他说了话,活神活现。往后的日子就天天来请筲箕菩萨了,烧香磕头,一心盼望请下玉皇大帝来,玉皇大帝的权力大,能做主,说话算数,请个济癫疯,唐僧什么的不顶用,心里不满意,于是祈求点传师再换一个,有时换来换去,淘个猪八戒还不如济公的。也只能怪自己心不诚了,只好老老实实跪在地上等着济公菩萨指明前程。 请筲箕菩萨最忌请到牛郎,认为牛郎只知道耕地,跟庄稼人没有什么两样,屁事不顶。一个人在孤单单的,见不到老婆,一年就七夕那么一次才能相会,自己还长命百岁的永远不死,闲得没事时砍树玩,还不如凡人哩。 请筲箕菩萨由不得凡人,过路神成千上万,各有各的事都很忙,哪个不怕耽误工夫,愿意弯一下路就不错了,淘到哪个就是哪个,玉皇大帝更是日理万机啊........ . 民俗文化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历史风情,它与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生活条件,文化素质有着密切的关联。民俗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在尊重历史的同时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民俗文化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变化,用科学的眼光和与时俱进的观念来发展传统的民俗文化,发挥民俗文化在整个民族精神中的凝聚作用。 . 2012.02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