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桃的祠堂(张才富) .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居住着一个家族或几个家族,他们大多建立自己的家庙,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 祠堂分为宗祠、支祠和家祠。在特别崇尚程朱理学的仙桃,作为“申述根本返始之心,尽子孙孝情”的祠堂是祭祖、正俗、教化等事务的圣地,它集宗教、伦理道德、法律于一身,也是一个宗族最高权利的象征,每个宗族都会从族里推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来担任族长。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外,还具有多种用处,如各房头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大事时,便利用这些宽敞的祠堂以作为活动场所。另外,族里要商议重要事务,也是在祠堂进行的。祠堂还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有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受处罚,直至驱逐出本族,所以也可以说祠堂是封建道德的法庭。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很讲究祠堂的建造,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族的一种象征。 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明清时期仙桃有大大小小祠堂,现在还是有不少的祠堂依然存在,但都是以近些年来新建为主。从现有的祠堂选址、建筑面积和规格上,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宏大规模,占地也不小。由于祠堂是一村中重要建筑,因此在选址上非常注重风水,宗祠的建造时要选中一块风水宝地,祠堂修起后还圈有围墙。祠堂在建造上区分严格,它按照不同的房头来建造。一般都有整个家族的总祠,下面又分为多个支祠,也就是宗祠 、支祠和家祠。总祠地位最高,是家族的起源的祠堂,在建造上,讲究肃穆和庄重,气势和规模。而支祠就显得粗而简朴。 祠堂,这一代表着古代社会家族权力象征的代言词,虽然离我们渐渐的远去,但是他所积累、沉淀深厚的民间文化,无论是建筑风格、雕刻工艺还是某种意义上的风水理学和人文,都是我们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