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藜,二月蒿 (张才富) . 在仙桃,有一种野生的植物,叫藜蒿。 早春季节,草长莺飞万物更新,许多清香鲜嫩野菜,经过冬的寒气进益,从泥土里伸出鲜嫩诱人的绿叶,香飘百里,香得让人耐嗅。藜蒿,就是其中最香的野菜之一。藜蒿嫩茎嫩芽和地下肥大多肉质茎均可食用,嫩蒿嫩茎深青或淡绿色,有一股特殊浓烈的异香。当春风送暖之时,生活在水乡泽园的人们会结伴到湖畔采摘藜蒿。“正月藜,二月蒿;三月、四月作柴烧”。这里的月份指的是农历。歌谣说的是采摘食用藜蒿要看时节,这个时节正是宝贵的佳蔬,过了时节就只能当柴烧了。 每年立春后,水乡仙桃烟波浩淼湖水堤坝下,风平浪静河塘围埂边,丛丛密密的藜蒿,深青或淡绿,蕴着暗暗的红,细细长长地缠绕在一起,布满潮湿的地面,在阳光下,如一面闪着幽光的青铜镜,昭示着岁月的沉香。一茬又一茬,一年又一年,延续着一种情感,延续着一种寄托。 藜蒿很早以前就被列为野菜上品,享有“登盘香脆嫩,风味冠春蔬”的美誉。正宗野生藜蒿,绿叶红蔓,气味芳香,生长期短。具有蒿之清气,菊之甘香,鲜香嫩脆,味甘辛性平,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受到人们的推崇和青睐。藜蒿本是野生,这个美食往往要等到来年。也许正是要期待一年,才使得人们更加垂涎。现在农业科技发达,可作为一年蔬菜来栽培。但野生藜蒿所带有泥土的芬香,人们把吃藜蒿当着尝春、咬春,让人大有返璞归真之感;其口味,其滋味,其香味,就品质相差甚远的人工大棚种植的藜蒿,是永远无与伦比的。 充盈着绿色生活气息的美味野蔬藜蒿,它以其馥郁芳烈野香之气,深深地弥漫在我的永久的记忆中,氤氲在心田。每到这二三月里,它都会勾起我三十多年前的一段回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但每年一冬一春的水利建设少不了。翻年后我来到东荆河畔的联合垸参加筑堤,住在官垱村吴叔的家里。联合垸湖畔湿地,生长着一望无际的芦苇,也生长着野生的藜蒿。 冬末春初,如果天气晴暖持续一段时日,那些春的使者——藜蒿就会悄悄的从湿地的泥土里冒出头,伸出嫩绿的小丫,四处探看。如果阳光充足,天气温暖,它们就会伸展出鲜嫩的细细的茎,淡淡的绿绿的叶出来拜访春天。 那时候,老百姓也刚刚能吃饱肚子,物资供给还相对馈乏。我们这些“土夫子”饭碗里只是冬贮的白菜,萝卜,根本吃不上新鲜菜。吴叔每天从芦苇荡干活回来,都要采摘一袋子藜蒿嫩芽带回家。我在吴叔家住也是一冬一春了,挺有感情的,他们家炒得新鲜菜少不了有我的一份。我最喜欢的是将藜蒿茎掐成寸许长炒腊肉吃,咸香柔软的腊肉,愈发衬出藜蒿特立独行的香气。菜未出锅,满屋溢香;端上桌,藜蒿脆嫩青绿,腊肉油亮金黄,黄绿相映,珠联璧合,香飘满堂;吃上一口,唇齿生香,回味悠长。在吴叔家,鲜嫩的藜蒿和香喷喷的腊肉可以一直吃到三月底。等藜蒿老了,吴叔家的腊肉也就吃完了。那野生藜蒿炒腊肉,仍余香无穷。有时吴叔家还会将采摘的嫩嫩的藜蒿,芦苇芯洗干净后,晒一阳干,然后放入盐(或者糖)味精,辣椒末等调料,腌制几天后,淋几点香麻油,夹给我下稀饭。那诱人的清香,咬起来脆脆的,回味无穷。因为野生的这些菜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获之不易,所以我对吴叔一家在“军民关系”上更是相得益彰,至今难以忘怀! 藜蒿炒腊肉,对于在外漂泊的仙桃人,这就是家乡的味道啊!它在我心目中早成为一道“思乡菜”“乡愁菜”了。藜蒿这道名菜,在其承载的地域情感和地域文化上,让人生发无限遐想,它是鱼米之乡的象征,也有着鱼米之乡的情怀。有时我也曾这样想起,闲暇回到故乡,约上二三好友,面对莲池,看船来舟往把酒临风,以藜蒿炒腊肉下酒,酒酣饭饱之余,醉倒于阳春三月故乡的怀抱,岂不快哉! . 2012.03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