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下士

- 积分
- 136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3-8 12: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鄂州日报3.7号)宜昌老人捡破烂救助我市截瘫女
记者李洪江通讯员王德华
6年前,华容区华容镇杨巷村10组村民汪情琴便开始收到一个署名“薛光甲”的好心人的汇款救助,到目前,已累计达1.2万元之多。
3月4日,在汪情琴家,汪情琴拨通了“薛光甲”的电话,深情地叫了老人家一声“爸爸”。
母女相依为命,女儿从小早当家汪情琴是我市华容区华容镇杨巷村10组人,她曾有一个温暖的家。
1990年,20岁的汪情琴和货车司机杨彬结婚了,小俩口吃苦耐劳,攒钱盖了一栋2层楼房。
1995年初,怀孕2个月的汪情琴在晒衣服时不慎失足从二楼摔下,造成腰椎骨折,高位截瘫。怀孕第6个月引产前做B超时,医生说孩子很健康,夫妻两人决定生下孩子。
1995年8月,女儿小杨静出生了。
杨彬拼命地在外面赚钱,准备为妻子治病。不幸的是,1999年,杨彬突然被查出直肠癌晚期。为了治病,楼房卖了,家具卖了,一家三口借住到一个废弃的猪场,4岁的小杨静成了这对苦难夫妻唯一的寄托。
2000年12月的一个深夜,杨彬撇下病妻幼女撒手而去,小杨静在北风呼啸中跑了几公里路找到两个长辈。当父亲被抬下床时,她终于支撑不住,在父亲冰冷的遗体旁睡着了。
自此,这个家就由6岁的小杨静撑起,她成了这个家的“一家之长”。
除了上学和照顾妈妈外,小杨静还学会了做饭、炒菜、洗衣服、种土豆、锄草等等。当地民政部门得知情况后,便给这个破碎的家庭每月送来一定的生活补贴。
老人匿名汇款,6年从不间断2006年4月,汪情琴突然收到了来自宜昌的一笔捐款,落款是薛光甲。
从那时起,每到月底,她都会收到来自宜昌薛光甲的捐款,少的30元、50元,多的500元、600元。
汪情琴告诉记者,6年来,汇款已达12000多元,她记录了所有汇款,保留了所有收款回执单。
为了感谢这位宜昌好人“薛光甲”,今年年初,汪情琴向宜昌媒体写了封感谢信。经当地媒体调查,却发现“薛光甲”原来是一个匿名,寄钱人的真名叫黎开仕。黎开仕是一个普通的退休工人,今年73岁。
6年前,老人家从媒体上得知汪情琴母女俩的不幸后,便开始每月寄钱资助。
老人为何起名叫薛光甲呢?原来,当他得知宜昌好人李广佳隐姓埋名做好事数十年,成为宜昌家喻户晓的“夷陵好人”后,他也希望和李广佳一样,凭借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更多的人。于是,他取了李广佳名字的谐音“薛光甲”。
退休金不够,拾荒来资助汪情琴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接受老人的资助,却未曾谋面。去年,她根据汇款单上的电话号码,与老人取得联系,并与女儿一起坐火车赶到宜昌,向黎开仕老人当面感谢。那次,老人怕汪情琴行动不便,还亲自到宜昌火车站来接。
见到老人后,让汪情琴意想不到的是,老人竟是一直通过拾荒来资助自己母女俩。老人住在宜昌的一个乡下,老伴去世,还有一个女儿在上大学,每月的退休金原来只有600元,到现在也有1000元左右,除去房租、女儿的学费等,老人已没有多余的钱。
为了资助汪情琴,老人每天拖着板车到处拾荒。在老人租住的地方,汪情琴看到,三间平房里,堆满了拾来的玻璃瓶和废纸等物。屋里没有电视机,连件像样的家具也没有,最显眼的是三个腌菜罐,里面装的是老人家从菜市场捡回来的剩菜。最让汪情琴心酸的是,腌菜罐里还有宜昌最常见的橘子。为了能多卖一些钱,老人家每天把捡来的玻璃瓶敲碎,手经常刺出血,上面贴满了创可贴。老人得了风湿,病痛长期拆磨着身体,可他却总舍不得花钱为自己治病。
汪情琴告诉记者,她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亲口喊一声:“爸爸,您辛苦了,如果有来生,我一定要做您的女儿,好好地报答您,孝敬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