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润出好光景——沔街见闻
.
.
中国仙桃网(仙桃日报)一条街,既集聚地方文化精华,又荟萃美食名吃。这就是沔街。
沔街为何能冠上“文化”的名号?3月13日,刘口村村支书朱腊章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沔街不仅有兼具趣味性与艺术性的饮食文化,还是丰富群众文化、广场文化的完美支撑,是推介江汉平原旅游文化的潜力窗口,是展示仙桃地方非物质文化的最好平台。”
诚如其言,漫步沔街,处处充满了文化韵味。
整条街道,一色的青灰色水磨石地砖。小溪蜿蜒,水底有鹅卵石、碧荷、游鱼,动静皆宜。岸边栽植了50多种树木,30多种花草,花木相依,扶疏成趣。
3个大广场被街道串联着。
入口广场,5000平方米。6根抱龙石柱,由整石雕琢而成,祥龙环绕,栩栩如生。一栋古城楼,精雕细画,气势恢宏。2座大水车,汩汩转动,一带碧水流出无限灵气。
社区服务广场,4000平方米。一尊8.5米高的毛泽东雕塑屹立着,叫人想多伫足一会。在小径上的石柱里,则藏着高档音响,时刻准备着放出歌曲。
刘口戏楼,亦是精工而成,飞檐、雕刻、廊柱、花纹,无不美轮美奂。春节期间,市花鼓戏剧团前去送戏,3000平方米的广场天天挤满看花鼓戏的人们。
美好的地方,总能格外撩拨艺术家们的情思,激起他们的创作活力。
上月底,江汉书画院搬到了沔街。刘长青、邓友谱、王隽、张思朗等仙桃文化界名家,一到沔街,纷纷铺开宣纸,拿起画笔,描绘美景。
刘口村特意在刘口社区服务中心四楼,为艺术家们辟出6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用于他们日常创作、展览、培训。
“这儿是我们梦中的家园。”刘长青老人激动不已。他本在深圳从事艺术教育,沔街开始建设后,他辞职回来成了刘口村的“文化义工”。
站在老人的创作室兼办公室,街景尽入眼帘。他说,艺术家们除了自己创作之外,还将培训刘口村村民,引导大家制作雕花剪纸、麦秆画、叶脉画、免烧陶艺等手工艺品,扶持刘口村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最有生命力,越古老越有价值!不能让咱们仙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青黄不接。”朱腊章表示,村里将成立一个文化传播公司,专门从事文化产业经营,为刘口村的未来注入源源不断的养分。 (记者 尹立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