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楚风仙韵 于 2012-3-30 22:14 编辑

.
高铁站仙桃第一村—雷场
.
.
雷场——是沪汉蓉高铁仙桃西客站所在地。 雷场村属仙桃市三伏潭镇所辖行政村,与毛嘴镇相邻,北临汉江,地理位置偏僻。该村位于镇域西北约8公里,耕地面积2974亩,村里现有615户,人口近3000人。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雷家湾、雷家场、上彭家湾、上郭家湾、杨家湾、下郭家湾、上王家湾、上染房湾、六屋台、保正湾。村主导产业为种植业,主产棉花、稻谷。1958年为雷场大队,属胡场区管辖;1975年,撤区并社三伏潭建镇后,划分为三伏潭镇管辖,后为雷场村委会。 据记载,雷场于清代光绪年间形成小集镇,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村名的由来因以雷姓在此设店做买卖,后逐渐形成人们赶集的场所而得名。 雷场村把沪汉蓉高铁仙桃西客站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作为文明村创建的切入点。村委会一班人在三伏潭镇镇委领导下狠抓民生建设,合理解决因征地等引发的各种矛盾,多次到市规划部门协商,把村级发展项目(包括村部、医院、幼托、小学、各类市场等)已纳入仙桃西站总体发展规划。 . 祝堤拐神奇“龙” 在雷场村和上岸的毛嘴镇横口村交界的汉江干堤,奔腾而来的汉江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往东北向的拐弯,名叫“祝堤拐”,是湖北省汉江河道管理局仙桃汉江管理分局汉江防洪险段。该险段堤外无滩,临江陡险,河泓贴岸冲刷,河段水深达20多米。 汉江祝堤拐段的北面是天门市彭市镇的双河垸村,整个村子坐落在一望无际的汉江滩上,穿过芦苇林和少量的滩田,走四五里小路才能抵达汉江北堤,故叫“垸”。每年防汛季节,只要汉江水上滩,滩田淹没,房屋冲毁,大集体时人们靠吃供应粮。 据村里老人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祝堤拐汉江堤下经常有一条形似龙的小动物出没,每天清晨来堤上放牛的时候就能看见这个可爱的小家伙儿,它头顶小红冠,身体发绿光,有时还会变成红色,身体可以伸缩……看到人它就蹦到江里不见踪影。 这是一条给雷场村带来平安的一条“龙”,它盘踞在祝堤拐,迎击着涌来的江水,保护着下游的干堤。所以每当汉江洪峰,雷场人绝对是高枕无忧的,他们以为,这险段有龙灯抵御着,即使是汉江溃口,也是在祝堤拐的上游,洪水冲毁干堤,其自然规律是拉上(上游的堤)不拉下(下游的堤)了。 . 打造特色养殖 雷场村村环境优美,在“三万”驻村工作组的带领下,修建起通北河桥。毛雷(毛场—雷场)公路与318国道交接,过雷场轮渡同天门市相连,交通便利。该村为促进村域经济发展,通过搞特色养殖,带动村民致富。村民除了养鸡,养猪猪,养牛等,还在靠近邻村双剅的光沿湖修建了鱼池,池塘的鱼全是青草喂养,渔民刘书仿养的鱼一条达二十多斤,鱼肥味美。同时,丝网编织也是这里的一道独特的传统手工业风景。 . 沪汉蓉高铁即将通车 当你驱车沿着318国道前行,直到毛场往仙桃西站出口驶出,走过通顺河新建的公路桥,经三伏潭镇彭桥村,穿双剅村的光沿湖,到达雷场村境地,就会看到一座典雅的建筑,这就是在雷场村13组正在建设的沪汉蓉高铁仙桃西站了。 站房建筑面积4000㎡,主体结构为框架混凝土结构,屋面工程是铁路站房首次使用的大跨度高悬挑混凝土结构,屋面梁600×2300,跨度为26m,两端悬挑7m。目前,车站正在加紧室内装修和配套设施建设。沪汉蓉高铁通车,可解决村里部分人就业。根据仙桃市政府仙桃西站发展规划,近期按2000亩的规划控制用地,远期按周边10平方公里范围进行规划。规划区内有停车场、仓储区、商业金融服务区、生活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项目的开发,也将为带动地区百姓致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2012.03张才富于北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