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yht 于 2012-3-29 20:26 编辑
.
【随笔卅七】养蚕(张才富)
.
.
“蚕宝宝,真有趣,小时像蚂蚁,大了穿白衣,吐出丝来长又细,结成茧子真美丽”。儿时识字课本上近乎童谣的文字离我四十多年了,但形象好记易懂的句子时常在我耳际仿佛回响起。有时漫游在郊外,当一片片招展着绿意的桑田呈现在眼前时,便浮现出枝杈上挂满令人垂涎紫色的桑葚。记得小时候爬在树蹿上去摘,用竹篙去打,大把大把捧着吃,满手紫,满嘴满脸紫,连衣服上都是桑葚汁。 仙桃的农事,自有它的特点,除种植粮棉油外,还间植桑麻。在我小的时侯,如我家乡的那个镇里就有蚕场。村民也有在房前屋后间种桑树养蚕的。每到春季秋季,有农户家兼养几芦席春蚕和秋蚕。虽然很辛苦,但可以增加些家庭收入。 家蚕在仙桃一带称天虫,养蚕缫丝起源于中国。我国最早的农事历书就有记载,养蚕织丝已经成为妇女的主要生产活动。养蚕不仅是一种农事生产活动,而且还逐渐成为了一种民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当桑树发芽长叶时,人们会意识到,一年养蚕的季节就要到了。 每当此时,供销社收购门市部会发下先一年产满蚕卵的蚕种纸,送到养蚕的各家各户。大人会把蚕种纸用棉衣盖好或放在阳光下去晒,没几天,蚕卵内的棕色胚胎就会出现了小黑点,逐渐形成了黑色幼蚕,再后来,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蚁蚕”就开始觅食,开始吃切细的嫩桑叶了。
大自然真是和谐,当蚕在不断地长大的时候,它必需的食物桑叶也会同时生长出来。蚕吃桑叶时,总是默默地吃完自己身下的一片桑叶,才仰头左顾右盼,寻找新的桑叶。你会听到“沙沙沙”蚕吃桑叶的声音。 养蚕要采摘不带露水或有雨水的桑叶,时间放长了不新鲜的桑叶要换掉,否则蚕吃了会生病的;蚕小的时候一般放在筛子簸箕喂养,要添一些用菜刀切细的嫩桑叶。蚕在不断的喂养中,蚕逐渐长大了,一段时间后,它们开始蜕皮也叫“眨眠”。经过一次蜕皮后,就是二龄幼蚕了,再一次次地蜕皮也就是三龄,四龄,五龄了。成五龄蚕时,蚕才开始吐丝结茧。五龄蚕的末期,蚕体可长至六七厘米,身体开始从头到尾逐渐变得透明光亮,这时候就可以“捉老上山”了。 蚕吐丝前人们要像给下蛋鸡搭窝一样为它们搭起“小山”,大都是把小麦草放在二三根草绳之间拧紧后,用剪刀剪齐,还可以用捆起的油菜杆。捉老的蚕在麦草里找到了合适吐丝的位置后,开始吐丝,蚕用了大约两天两夜,蚕就把茧织成了。 蚕在茧中变成了蛹。大约十天左右,蛹羽化为蚕蛾即成虫,破茧而出。蚕蛾并不会飞,只是在交尾时,雄蛾会煽动着翅膀去凑近雌蛾。交尾后,雄蛾就会死去,雌蛾开始产卵,在给它准备的皮纸上,蚕为新一轮的繁育,撒上一大片不规则的像小米一样的蚕卵后,最后雌蛾也慢慢地死去。小时候拿着蚕蛹,转“东南西北”转转玩,这时蛹那尖尖的尾巴,真的就转了起来。 蚕经过几次蜕皮和休眠,这时蚕已停食。蚕的一生在四十多天,经过蚕籽(卵)—蚁蚕(幼虫)—蚕茧(蛹)—蚕蛾(成虫)四个阶段。 本无肝肠本无肚,买回家来用水煮。 此时渡尔西天去,免得来年抽丝苦。
这是说的是人吃茧蛹。小时候得过疳病即营养不良,吃过蚕蛹,是用食油炸的。现在想起来为蚕的不幸而感慨:蚕千辛万苦地吐了一阵的丝,做了一个茧,然后自缚,终不能破茧而出! “春蚕到死丝方尽”。沧海桑田,人世变幻,但家乡蚕场那一片桑树林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蚕的一生是那么短暂,但是它却把一切奉献给了人们,吃的是桑叶,吐出来的却是丝。 今又清明,想起我春蚕一样的母亲来……. . 2012.清明节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