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桃县域经济走笔系列报道 . . 大调整 大作为 仙桃县域经济走笔之一 . 中国仙桃网(湖北日报) 论资源,地下一穷二白,地上一马平川;论企业,过去没有“国家队”,也没有“省级队”。 当金融危机呼啸而来,仙桃硬是顶寒风,拨阴霾,迎来一片晴光—— 2009年至2011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4.9%、15.9%和15.2%,高出全省1.7、1.4和1.4个百分点;三年净增162.19亿元。 168.1亿元的外商投资,493个引进项目。在国内外经济格局大调整中,仙桃应机而起,展示出卓尔不凡的大作为。 蝴蝶效应:一把钥匙引发台资旋风 仙桃市城南大道西端,全球印刷电路板巨头——健鼎科技的厂房拔地而起。 4月厂房封顶,6月设备安装,9月试产,10月量产。来自台湾的公司负责人刘光复介绍:健鼎全面达产后,预计年产值8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2万个。 2010年,投资5亿美元,台湾健鼎落子仙桃。与它一道来的,还有台湾联茂、康舒等重量级台企。 联茂,为健鼎生产基板;康舒,使用健鼎的电路板生产笔记本电脑。三家企业联手,在仙桃空降了一个大型电子电路产业基地。 是怎样一方水土,让这些重量级台商如此青睐? 这要从11年前的一把钥匙说起。 2001年,结束仙桃踩点的台湾旺旺集团负责人撂下一句话:百天内能建好1万多平方米厂房,我们就来! 80天后,市财政账上的1000多万元资金,变成一片配套齐全的厂房。“交钥匙”足足提前20天。 感动间,旺旺集团负责人决定,将原定上马1条生产线变成3条生产线。 回报不止如此。10年来,旺旺在仙桃由1厂变为7厂,产值由最初的不足2000万元跃升到2011年的12.78亿元。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沿海制造业要素成本大幅上升,台企纷纷北上。 北上的热潮,遭遇中西部各省各县的招商大潮,激起浪花重重。 然而,招商人员千言万语,抵不上落户企业现身说法。 旺旺在仙桃的兴旺景象,让健鼎等一批台企认识了仙桃的过去;市各级领导的开明大度和业务经验,更让他们看到了仙桃美好的未来。 “目前,落户仙桃的台资企业已达35家,累计产值超过20亿元,创税4亿元。”市委书记刘新池介绍“今年有把握再引进台企10家以上。” 仙桃台资旋风方兴未艾。 乘数效应:企业重组带来升级惊喜 船小好调头,船大抗风浪。后危机时代风高浪急,县域企业寻求大支撑。 时钟回转至2007年。“那是洗护用品市场竞争最激烈的一年,上千个洗护品牌瓜分中国市场220多亿的销售额。”丝宝集团办公室总经理熊克兰回忆,是留在狼群中肉搏,还是轻身跃上更高平台,丝宝面临选择。 丝宝在选择,仙桃也在选择。 偏轻的产业结构和较低的产业层次,已让仙桃面临发展瓶颈。这年,全省县域经济排名,仙桃首次跌出10名以外。 此时,德国日化大鳄拜尔斯道夫递来秋波。一方是雄厚的研发力量,一方有触角众多的营销终端,仙桃推动双方一拍即合——拜尔斯道夫收购丝宝旗下的日化核心资产,舒蕾等四大品牌风光出嫁。 腾龙换鸟后,丝宝又重组迈亚,在纺织、药业、地产等广阔蓝海扬帆启航。 由丝宝开始,一系列重组大幕掀开—— 商城大厦由银泰百货重组。老商城摇身一变,成为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时尚购物中心; 仙隆化工由宜化收购,3年左右有望进军国内同行业前三甲; 深圳安琪集团收购万荷堂;台湾六和机械重组天轮机械;中国恒天重组仙桃嘉华…… 小资本撬动大平台。三年来,仙桃通过重组引进投资40多亿元。更重要的是,重组后的仙桃工业,呈现产能扩张、产品升级、管理全面创新的良好势头。1+1远大于2的乘数效应,在这里精彩演绎。 聚合效应:承接转移的全链模式 大调整来临,产业转移,市场风向,既考验嗅觉,更考验胆识。 金融危机倒逼结构调整,将资本、人才、技术推向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地区。资源匮乏的仙桃,迎来重塑产业链的大好时机。 2008年,仙桃引进广东华美食品有限公司,但当地提供的产品包装实难“华美”。 包装是食品产业的重要链条,缺了这一环,产业难以正常发育。于是,仙桃有意游说与之配套的华源包装、英科水墨、永达印务、东方制罐等5家配套企业,随着华美整体北上,整合为拥有食品加工全链条的东莞产业园。 “在仙桃,糖、油、蛋不愁,包装物流配套齐全,生产成本低多了。马上,我们还要转移千层饼和蛋卷生产线。”华美食品副总经理方润泉介绍。 如东莞产业园一样,以健鼎、联茂为代表的电子电路产业链、以富士和、六和为极核的机械产业链、以吉阳控股为代表的光伏产业链,均以完整产业链形态,聚集于仙桃工业园区。 上下游配套,企业才能健康发展;同类项扎堆,产业就有聚合效应。市长冯云乔说,全链条招商,如同请来一支支配套齐整的联合舰队。(记者梁晓莹郭习松 通讯员樊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