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农民找到笔者,称其有一项技术,已经研究一、二十年了,经多年、多点、多次试验,能使中低产田每亩增产两、三百斤,亩产过千斤,想申请专利,或有偿转让,请笔者帮忙参考、斟酌一下。笔者仔细询问其技术的核心内容与创新点是什么,几番犹豫后他才告诉笔者,在二十年前,他就发现把过磷酸钙粉碎后与草木灰混合,施在山区冷浸田里增产特别显著,后来把这个诀窍告诉附近农民,都取得了明显增产效果。直到最近几年,他才想到要把这项技术申请专利,但听说申请专利要花不少钱,所以希望有人能够出钱把这项技术卖过去,实现“有偿转让”。 山区冷浸田施过磷酸钙与草木灰能增产,可能有的农民不太清楚,但是在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看来,根本不是什么秘密。另外,随着复合肥的推广运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都改用养分配比更加科学合理、使用更加方便的颗粒状复合肥,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过磷酸钙数量很少。农村大多数农户使用节柴灶和沼气、液化气、煤等替代燃料后,现在农村草木灰数量也很少。因此,该项技术目前无论是从先进性看、还是从实用性看,都没有申请专利的价值,更不会有企业或个人出钱购买。但该农民由于长居山里,不清楚外界形势,不愿与当地农技术人员坦率沟通,多年来一直把此项技术视为“重大成果”,轻易不肯外传。类似情况,笔者曾遇到过多次。 作为农民,肯钻研、肯思考,善于发明、勇于创新是好事。实事上,农业上有不少重大的发明与创新,都源自生产一线的农民;一些非常新颖、实用的产品,甚至则完全是农民自己经过不断探索、创造、改进、完善、总结出来的。但搞发明创新不能“闭门造车”,要多与外界沟通,特别是要与内行人士沟通,掌握目前该项技术的动态与发展水平,同时对自己持有的技术是否具有创造性、实用性、新颖性,是否符合当前或未来需求,有多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要有客观、正确的评价,进而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否则,很可能空耗人力、物力、财力,甚至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