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伏潭轶事(张才富) . 故乡在我心中,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可爱,那样的厚重。 故乡的名字不知何故,叫三伏潭。教我中学的李中相老师向我夸耀:传说中,刘邦智擒韩信的地方——古云梦泽,就在湘鄂交界之处,后长江中游筑堤防水,云梦泽被分割成大小不一的湖泊,单说江北就有洪湖、大沙湖、排湖等。排湖之北有莲湖垸,莲湖垸北的通顺河畔有三潭:留潭、罗潭、孙潭。三潭潭水清幽,三伏天凉气袭人,周边树木花草繁茂,为游泳避暑的好地方。所以我的故乡就叫三伏潭了。 . (一) 荣家台 三伏潭中心地带有沟二村,三伏潭村,联愿社区。多少年来多少辈,这里的人们在这块美丽富饶土地上,顺天时得地利应人和,含辛茹苦,男耕女织,自给有余,繁衍后代。荣姓是这里的大姓,还有姓袁,姓陈,姓杨,姓李等。各姓和睦相处,不分彼此,情如手足。这里最有名的村庄要数荣家台了,听说荣家台不知是何时从夏市荣家湖分迁过来的。 传说荣姓是徐达的后人。因为朱元璋要陷害徐达,徐达怕株连九族,于是就让自己的夫人独自潜逃。然后到了一个湖上,改名换姓,后代子孙都改姓荣。这个地方就是现在三伏潭镇夏市的荣家湖。 昔日的荣家台,村民大多从事农业和养殖业。艰难度日,遇上灾年,更是艰辛。 今日的荣家台,依托得天独厚三伏潭中心地带的优势,开店铺,进入菜市场,超市从商经营,引来四面八方的顾客,贸易额颇丰;有的就在家门口工厂里上班;还有的在外地打工,当老板。人们心情舒畅,村民生活日益改善。这真是: 幢幢楼房高高立/崭新轿车停门前/生活舒适美环境/村容村貌大改变 路旁屋前绿荫荫/高高路灯亮通明/男啤酒肚女变胖/鸟语花香河水清 我怀念着荣家台,更想念着荣家台的人,还有朋友荣江海的二位公子——大超和小超……. . (二)铁匠铺 我家住镇东三排渠兴隆街。在我家南侧有一铁匠铺。所谓“铺”只是一个靠三排渠搭建的一个棚子。棚子正中放着大火炉,炉边架着风箱。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堂的火苗直蹿。把要打的铁料先放在火炉中烧红,然后夹到铁墩上。这时,搬大锤的徒弟猛力捶打,师傅左手握着铁钳,翻动铁料,右手抡着小锤,修改铁料成形的部位。锄头,镰刀,钉耙,铁锹,菜刀,剪子,锅铲……把打成的铁器放入水槽内,随着“吱啦”一声,阵阵白烟 倏然飘起,淬火完成。再到砂轮和石头上把用具口磨出来。 早晨,铁匠荣师傅和他的矮胖徒弟开始了他们紧张的一天。天热炉旁气温高,拉一阵风箱,汗水满头;抡一番铁锤,挥汗如注。他们总有打不完的铁,打不完的用具,打不完的营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晚上,每当我进入梦乡,耳边总回响着铁匠铺阵阵有规律的打铁声……….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回想着荣师傅打铁的身影,回想着他那胳膊上的疙瘩肉。随着农业机械化,但愿荣师傅的铁匠铺不会被时代冷落,铁匠乃是“百工之一”呀! . (三)洒水车 这是我记忆中三伏潭城镇建设的开端。对洒水车的深怀虔敬,因为我曾经生活在这里,见证着这个城镇的拓展和变迁。 要说这台“洒水车”算少有了,独特得出奇。用手扶拖拉机载上用铁皮焊成的一长方体水箱, 水箱后底部装上一根软管,洒水时水从软管流出。人们习惯叫“手扶拖拉机洒水车”。 水箱没有水了,把手扶拖拉机开到河边,沟边,用水泵把水抽入水箱灌满。 整个城镇就只有这么一台洒水车,也只有荣德广师傅一人操作。天热时,每天中午洒一遍水。洒水车从健康路到振兴街,再到兴隆街,文化路就算完成洒水。只需花上不到一个小时。有时还会给花树浇水。也没有像大城市洒水车那样唱着欢快的歌儿。 在洒过水的路面,飘动有腥味尘埃的气息,很重的。还有空气中一部分湿气。洒水车走过,地面干净许多,空气清新了许多。早晨,荣德广师傅要把水箱卸下,要把环卫工人打扫的垃圾运走。 现在的三伏潭镇高楼林立,工厂好多,街道也增加了不少,仅夏市到留名口的公路就有7.5公里长。恐怕用十台,二十台手扶拖拉机洒水车都忙不过来了。 荣师傅和他的手扶拖拉机洒水车也就早早的退休了。 .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每当读到诗人马戴的这句诗时,我的情绪就会异常地激动。因为我已经10年没回我的故乡了,十分想踏上那阔别已久的故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