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yht 于 2012-4-12 18:29 编辑
.
不忘谢场(张才富) . 谢场,蕴有秀丽旖旎的田园风光;谢场,充满脍炙人口的传奇色彩;谢场,更承载着老沔阳深厚历史文化,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令人永远难忘! 自318国道的毛场乘车顺毛通公路经剅河镇后,向前约行五公里,便到达了谢场。谢场地处仙桃市西南边陲,属于仙桃、潜江交界地段。原本是仙桃市直管的行政乡,二000年国家精简机构,撤谢场乡后,改名为谢场管委会,并入仙桃市剅河镇。 谢场位于古老的恩江河畔,谢场老街依恩江河北堤而建。记忆中七十年代的谢场老街依稀可见;老街的街道不宽,街心留存零散的青石块,地面凹凸不平,石块经历风霜雪雨的打磨,无数步履的踏踩,变得光洁韵致。走在上面,你的遐想会回到久远的过往,好似在给人以更多的启示,教人去思考、去揣测起这条老街的历史来。 街道两边,看不到情趣横生的狮子,也没有了传说中的古树,但我能想象出;这些古狮、古树和老街一起,走完了它们的风雨兼程。它们和谐相处,共同分享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雨露和清新的空气,共同见证谢场的历史沧桑。眼前存留不多的木质结构老房子,错落在老街的左右。其风格还保留着清末建筑的神貌,一块块木页门前有沿阶,木制镂空雕花的窗棂,雕刻着龙凤图案,圆鼓式的石磉墩上,直立着腐蚀的木柱……..然因年久失修,原本的沧桑之上,让人又多了一丝落魄衰败的韵味。 这些老房子中的一幢,是我当年高中的同窗周同学的家,他父亲是个木匠,长年在外做木活,母亲一步不曾移动地守着这间老房子,如同承受着老房全部压力的石磉墩那样守在房屋中,也守着母亲逝去的悠悠年华。破旧的老屋带给她们美好的岁月,在一茬又一茬的生老病死中,延续着彼此深深的情感。不管是喜乐,也不管是哀愁,他们认命于上苍赐予的这方水土,日子虽说清贫,但也悠然自得…… 恩江河,西起潜江的杨市,东至沔阳的贾家潭,历史上的恩江河畔沔西境内有十二民垸,历年洪水不断,泛滥横流。恩江河由明嘉靖元年来上任潜江当知县的敖钺在明正德年间,为抵御水患,拟定开挖成的一条引洪河。取“恩惠来自朝廷”之意,故叫恩江河。河水西自东流,河畔阡陌纵横,历史遗迹引人入胜。 谢场历史悠久。谢场古谓“许家集”,是一个小小的集市。据记载,许家集(何坮八队)西连潜江,北抵毛嘴,南接总口,东达坡场,依堤而建。在许家集北,有一处古时的军事要地,那就是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在此屯兵的地方。 相传陈友谅在元顺帝十五年攻占了沔州的三县四大镇八小镇后,率部又在沔西打完一仗,汗水湿透了衣服,也濡湿了铠甲,于是就地宿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陈友谅,将他卸甲地点改为谐音谢家台。也叫“晾甲垸”。 直到清雍正八年(1731年)由一位姓谢的老爷扩建了许家集,改名谢家场,街道顺堤而下长约三华里。河上有木桥,街内有寺庙、老戏台、老巷子、当铺,饭店百货店、街头有跑马场……..商贾云集,车水马龙。 街内原有圣庙两座,自谢老爷在此扩建起谢家场,庙小寺大,于是将祭祀天地和奉祀祖先的庙改为了官署的寺;一名曰忠天寺,一名曰忠义寺,寓“天经地义”之说。周同学告诉我,他听街上的老人说起,两寺鼎盛时期香火极其兴旺,忠义寺供奉着刘关张三位义士先贤,三义士有口皆碑,所以众僧云集,香客络绎不绝。庙门前各建戏楼一个,歌谣云;谢场唱戏麦子黄,儿子看戏老子忙……岁月悠悠,古寺、古庙、古戏楼建于此,废于此,虽成为人们心中的遗憾,倒也给人们更多的遐想,但愿这一充满传奇色彩的寺庙戏楼还能重塑辉煌! 想象中,步入集绘画、雕刻、建筑、宗教于一体两寺中的忠义寺,瞻仰着三位义士的神像,感慨万千;缅怀谢老爷,承先辈遗德,可歌可泣,千古流传。谢老爷造福一方,其精神是何等高尚。据传,谢老爷去世后,安葬在现何坮一组中岭上东头,人们祭祀所供奉的石具,在大跃进时也被拆掉。但在当今,不知有多少人还记得起这位德高望重的谢老爷?怀念着这位千古流芳的谢老爷?我想;也只有是“街心里插香——谢场”了! 周同学对我说;来到谢场,不去看看这里的“四大景观”实属遗憾!这风景名胜美其名曰:上有双碑望月,下有乌龟神坟,南有法宝古刹,北有龙尾宝洲。历史上,这富有传奇色彩的四大景观,吸引着人们前来观光,牵动着文人墨客诗情画意的遐想。 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了,百花争艳。我和周同学来到他们生产队所在的恩江河堤岸,远远的就能看到人们明法令的石碑,即“双碑望月”了。它是潜江、沔阳两县在现何坮八组堤上,树立的有政令法规的一段石刻文字。是两县人民厚德的体现,也象征着在以法律为准绳的相互约束下世代和谐。 沿着兴修的乡间小道,来到谢场五组,映入眼帘的就是驱洪泛的“乌龟神坟”。说起这座神坟,还有个故事呢,说的是村里人心地善良,积善成德的事。传说,好心人们将一“叫化子”的遗体在小河边安葬,后来逐渐形成了乌龟形的坟包。说也奇怪,水涨水落,这里不曾被淹没过。故事说到这又加内容了;这个叫化子的儿子,因其父安葬在这风水宝地,后来居然当了官,并到此处来祭过祖;又说因家人不慎将一只黄金酒壶,挂在一棵大重(chong)阳树上未取走,而当地人的眼睛咋去看,也只能把黄金壶看出是一只黄雀,真是妙趣横生。故事毕竟故事,无从去考究,但每逢洪水泛滥,这里却安然无恙是事实。所以这些故事又被人们从头说起,大概说的就是要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灵性了。 在谢场五组,还得提到这四大景观中的“龙尾宝洲”;这处风景因原天字河与其一条小河之间,凸起的一条似龙形的小洲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叫“龙尾之舟”形容所居住的村庄,其地形似在水中划动的一叶小舟。如此云云。龙尾宝洲则两岸杨柳成荫,荷花清香阵阵,游人踏青赏光,雅士垂钓于此。龙——作为神异动物合而为一的形象,是带给人吉祥的象征,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唯楚有才!村里老人提起祖上的事,绘声绘色地,这里所居住的人们的祖先也着实风光过,在朝为官为宦辈出。而今,谢场五组人代代繁衍下来,后生们相继走进高等学府,成为国家的栋梁。漂泊着!远离着!但他们的根在龙尾宝洲,在这个传奇的小村庄里。每逢新年,这些远在他乡的游子都会回到故乡,回到养育他们的宝地,祭祀祖先,祈求平安! 离开谢场五组,与周同学向位于谢场的黄洲村出发,来到黄州村,找到同学杨,他爸爸参加过革命,当时是村里的支部书记。 “法宝古刹“在现在的黄洲村七组广河边上,原是村中颇具规模的一座“庙”,历史上香火十分兴盛。据说,初建时庙门朝东开,因方位不对,建成后,不知何故一夜之间庙大门就朝南了。关于这法宝古刹也曾有许多的描述。如:王母上殿东西坐,著黄金褡辱,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授,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戴太真晨缨之冠,履玄凤文之,观之,年方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灵颜绝世,真灵人也!当然这些都是散见于民间史料的故事传说了。 黄洲村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土地肥沃,在“农业学大寨”时期,这里一直是富甲一方,县里的红旗大队。村民自认这是一方“风水宝地”,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原始和现代文明。 黄洲村的人,清楚王母娘娘是一位慈祥的女神:她与玉皇大帝生有七位女儿,最小的“七仙女”私自下凡,与卖身葬父的孝子董永结为夫妻;她的外孙女叫织女,与牛郎七夕鹊桥相会……黄洲人有王母相伴相随,引以自豪。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啊! 这时,杨同学跟我们说起这法宝古刹,在五十年代拆除时,内有“明洪武四年建造”的文字记载。 如今,法宝古刹没了踪迹,好在社会经济的发展,村庄的变化,小村更充满着活力和传奇。黄洲七组有一段值得炫耀的历史,人们引为骄傲…… 谢场的“四大景观”记录着岁月的痕迹,诉说着千年的沧桑,这一切也都铸就了谢场的古朴与淳美! 我和周同学在杨同学家吃饭时,老书记给我们讲起了红色革命根据地——谢场。讲起了革命英烈胡幼松;抗日师长王劲哉……..让人流连忘返。 游罢谢场,心潮澎湃:谢场有汉王陈友谅的传说、玉带飘逸恩江河上小桥流水、老街商铺、古寺戏楼、四大景观、革命胜地…..谢场的古朴民风与文化底蕴,也只是魅力仙桃老街、古村中的一个缩影。 . 不与众山同一色,忠义精神励后人! 谢场有山吗?没有!山上有藤吗?无山就没有藤!但有一个人叫“山藤子”他自强不息,他走了!走进了谢场人们的心中……其所吟诵出的诗赋开拓向世人昭示谢场的先河,也承载着谢场悠久历史文化的精髓。 . 不忘谢场!永远,永远! . 2012.04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