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yht 于 2012-4-17 16:08 编辑
. 仙桃的手艺人 .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的仙桃,纯属农耕时代。就拿这穿衣来说吧,人们种棉,纺花织布,手工缝纫,做成大襟样式的衣服,内衣是白色的土布裤褂,裤腰一叠,一根裤带在腰间一抹;外衣是染色的土布面料,做成的棉衣棉裤。再如交通运输业;人们生产生活的农副产品的运出运进都是走水路,水运的工具就是木船了,扯张白帆,在艄公的号子下,船工们荡着浆,摇着橹,使一篙杆,撑着前进。 小时候在通顺河里嬉水捉鱼捕虾时,遇上有木船经过。通顺河平时水流量不大,有时在木船经过浅滩时,由于水的浮力不够,重载的木船搁浅,船工们不得不下水拉纤,拉纤是个苦力活,累得气喘吁吁。船工们住宿在船上,风餐露宿很辛苦。 那时农村,收获的五谷杂粮加工成米用石碾去碾成米,石碾由碾槽,碾磙,碾架三部分组成,用牛去拉,农户没有牛的,只能用碓来舂米。“碓”同“臼”,又叫“碓窝子”,是一种古老原粮加工用具,是人类历史上石器时代的产物。碓由碓窝和堆嘴(也叫碓牙)二部分组成;碓窝形如深窝,便于盛物,碓嘴则是一个上方下圆的石头柱体,人坐在碓窝前,两手抱起就可以舂米了。当然还有磨子等。建造房屋用的基石、磉墩、石门槛……加工这些石器活的师傅人们称之为石匠。 建造房屋砌砖、盖瓦,粉刷,打灶打茅窖的师傅叫泥瓦匠。泥瓦匠的主要工具有瓦刀,烫子,灰板,吊线坨等。 耕田用的犁耙耖、踏水用的水车、车米用的风车,纺纱织布用纺车布机,推磨用的磨架,放菜碗和盘子钵子用的椙柜,桌椅板凳,造房子的门、横梁栋柱……干这些木工活的师傅叫木匠,其祖师爷是鲁班师傅。 收获时晒谷物用地晒垫、簸箕,夏天睡的篾席,装实物用箩、筐、篮、篓,过筛用糠筛米筛,淘菜淘米用的筲箕,娃娃的摇篮,挑土用的箢箕等,加工这些竹器的师傅叫篾匠。 割草砍柴用镰刀,乜刀,薅草用的锄头,烧火用的火叉火剪,做鞋子用的剪子,还有钉耙、镢头……这些铁器的制造者叫铁匠。 担水提水用水桶,挑粪用粪桶,装粮食用的黄桶,熬糖打豆腐用的浆盆,杀猪用的腰盆,洗衣服、洗头脸用的大小脚盆,蒸肉鱼用的木甄。这些家具的制造者叫箍匠,也叫“圆匠”。 雕刻的叫雕匠(看雕花的叫瞄匠),弹絮的叫弹匠,制蓑衣的叫棕匠,剃头的叫剃头匠,补碗的叫锔匠,补鞋子的叫皮匠,油漆的叫漆匠,画像的叫画匠,刷秤的叫秤匠,配锁定叫铜匠……人们把所有的匠作总称为手艺人。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少不了手艺人,仙桃有一句古话“一年不供匠,家里不像样”。 所谓的“九佬十八匠”,是仙桃民间对靠手艺谋生的民间工匠的一个统称。他们不仅是行走在民间的艺人,更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 做手艺吃点是碗辛苦饭,比种田打土块的农民更是起早贪黑。各行手艺上工的时间也有传统的老规矩:如裁缝师傅往往是在东家门口等天亮,去东家做活,五六里不算远,十里八里不算偏,麻亮动身,人静亥时回家,两头不见日光。 各行手艺人根据大家的劳动项目决定需要带的工具。如捡瓦,泥瓦匠只需带上一把瓦刀就行了;木匠师傅的工具是一大担,锯子、斧头、凿子、铇子都得带;篾匠、箍匠的一担工具比木匠轻得多,最重的是一把平鉋;旧时的裁缝的工具,是用一块布包着一把剪子等,掖在夹窝里赶路…….各行工匠的工资也高低不等。如果这些手艺人碰在同一户东家干活,一起吃饭时,席位的坐次也有严格的区分,各就各位,不必谦让,木匠最大。 当学徒,仙桃的话叫“做徒弟”。顾名思义,就是由年轻人向某项有学艺技能的人去学艺习技,听其使换,拜其为师,以作将来谋生的伎俩。学手艺当学徒很是辛苦。拜师学艺必须给师傅送礼、摆酒席,凭下人来,学满三年才能出师,三年学徒期间,东家付给徒弟的工钱全归师傅所有,做活的工具归徒弟挑,师傅跟其后。吃饭时要在师傅的前面放碗,徒弟只好多吃蒸菜了…….平时在师傅家,要给师娘干家务活,帮师傅倒夜壶,带小孩,有师傅还要徒弟从家里带米的。当然,学徒也有子承父业的“门底师”。 仙桃的泥瓦匠、木匠、圆匠这几大工匠做的人多,学的年轻人也多,“行毒艺毒”,要想在仙桃有活做,站得住脚,手艺也得精。 铁匠乃百工之首。打铁的工具有铁砧、大锤、生炭火的炉灶,鼓风的风箱等。打铁时徒弟抡大锤,师傅使小锤,发出的声音一个沉闷、一个清亮,叮叮当当、悦耳动听。师傅的小锤打到哪里,徒弟的大锤跟到哪里,师傅轻打重打,徒弟跟着轻打重打,不出差错不乱套。烧铁时,师傅一只手推拉着风箱,一只手拿着火剪翻动着铁块。根据火候的需要,拉风箱的速度有缓有急,有轻有重,风吹出的火苗有长有短,有大有小;叫徒弟上来打铁也不使口,以拉出特定的节奏声为信号,徒弟觉察到了,马上就会赶忙过来抡起大锤上阵。师徒很是默契。 大集体时,剃头有包生产队的,有时在田埂上为社员理发,有时挨家挨户上门服务,凭剃头票拿工分,生产队年底与师傅结帐。 蓑衣是农家人下地干农活不可缺少的一种雨具,蓑衣用棕榈树上的棕片制成,制作的工匠叫蓑衣匠,叫棕匠。仙桃王市口的人做这门手艺的多。一件蓑衣,从买棕片到编织成衣,有几十道工序。技艺娴熟的师傅,三天多可以编一件。编织蓑衣要做到棕片齐,棕线针脚宜,蓑衣左右对称,上下均衡。编蓑衣是个纯手工的体力活,棕片要缝合得密实紧扎,针线匀称,棕片平整,不花力气是不行的。 弹匠用的是一把弹花的长弓,用一个特制的弹槌,敲打绷紧的弓弦,发生震动把棉花弹绒,发出嘭嘭的响声。用来压实棉絮的工具是选用树的横断面厚板制成圆盘。弹棉絮工序繁琐复杂,首先要将棉花弹熟,然后牵底线,铺上弹好的花后稍微压实,定型,点缀花草,用各色的毛线做喜字等,就能牵上面的网线了,最后圆角,在棉絮上均匀的碾压。如果是旧棉絮翻新,那还得多一道工序,撤除旧有的网线。 还有些来仙桃干手艺活谋生的人,如用杨树的枝干做椅子(仙桃叫育椅子)多为安徽人;做瓦制砖的多为河南人等等。他们自带铺盖,找一户房屋宽敞的东家借宿,借炊具做饭,东家不收取任何费用。仙桃人“通皮”。 “家贫出艺”,意思是家里贫寒,外出干手艺活挣钱来养家糊口是一条生路。现在叫外出打工。七十年代,特别是“剁资本主义尾巴”那阶段,劳动力受生产队管制,做手艺的人几乎断绝。改革开放后,科技进步了,机器生产代替手工。传统手艺大部分被淘汰,如箍匠、篾匠、铁匠、蓑衣匠、补锅碗、做炊子茶壶的等几乎无活可干了。雇匠管饭的习俗从此终结。但也有些手艺反而兴旺起来,剃头匠成为美发师,木匠、泥瓦匠成了建筑工人,开锁的归公安局管…… . 这就是社会到进步,其生产力在发展中不断地新陈代谢。 . 2012.04张才富.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