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市“沔街”飘来文化味
悠忽间,仙桃出现了一个文化美食一条街(即“沔街”)。虽然它刚落成,还很年轻,但它的勃勃生机让人对它的前景十分乐观。这是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出现的有希望的事物。 沔街处在仙桃新老城区交界处。对沔街(文化美食街),刘口村负责人的界定是,文化与美食结合,体现文化底蕴,不只是吃,提高吃的品位,为享受而吃。三公里长,够你品味的。晚上,华灯璀璨,灯笼高挂,有一种朦胧感,仿佛梦里水乡。春节期间,我三进三出文化美食街。“吃”了三家——吴刚酒家、水泊梁山、福食缘,三家都不一样。“吴刚”颇有规模,上下几层一次可同时安排几十桌宴席,味道极好,去了一次就会去第二次;水泊梁山,具有“梁山”风味,菜用的是大盘,用了之后,你会问是怎么做出来的;福食缘,要吃什么可以吃什么,有川菜、粤菜、湘菜,还有北京烤鸭,大厨是从重庆、成都、湖南、广东、北京请的,加在一起可以站一大排,老板彭传福先生(长期在驻京办工作)说,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突破一种饮食文化,不能老是“沔阳三蒸”、土菜,这里的设施较先进,厨房设备就花了85万(一般在15万左右),灶具是自动的,锅离火熄,温度可以立马提起来,达到所需要的火喉,灯光的强度和色彩都很讲究,去年腊月二十八开业后天天爆满,应接不暇,加拿大几位外国客人自开业以来天天在这里吃,大年初一还在店家门前放了两架大鞭,深圳一位政协副主席来过后,说出乎意料之后,甚是感动,也许是生意太好,或出于某种启示,老板彭传福先生还打算在附近建一个宫廷式酒店,在吃饭时能见到树和流水…… 沔街的出现,有历史的机遇,也来自思想解放。刘口过去较落后,还负债,朱腊章同志回村担任书记后,琢磨着如何摆脱经济发展滞后的局面,2006年至2010年,他五次带人出去参观,最多一次拉70人,最后一次是到深圳、珠海参观,在深圳看了正反两个村,他问,看了:你们服不服,就在回来的长途车上召开会议,进行讨论,统一认识。这是历史的转折。后来把这叫“刘口的南巡”、“刘口的三中全会”。2010年9月市里启动城乡一体化,他们已做好思想上、物质上的准备,一路冲在前。“文化美食一条街”的计划付诸实施(雏形形成后,湖北省委李鸿忠书记来看过,给予充分肯定)。目前固定资产突破1.5个亿,三年将突破3个亿。 “文化美食街”实行的是股份制经营(其它产业也是如此),村民入股(所有的村民都参与),利益共享(49%分给股民),今年纯收入可突破350万;为“洗脚上楼”的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村里已安排就业人员150人,整个商业门栋和产业街可以安排600人就业;可以提供1500万税收(有的商家最高一天收入6万元)。 “文化美食街”不是戴一项好帽子,是在力求名至实归,使文化凸显。这么说,朱腊章书记讲的“三种文化”是对“文化美食街”的详解:一、饮食文化:九大菜系要反映出来(意思是足不出“街”,吃遍中国);二、戏曲文化:投资戏楼(同时建立“沔阳会馆” ),二楼皮影戏、说书、讲书,边品茶边听,唱现代戏,花鼓戏(包括全市性文艺汇演及外地文艺团体来演出),提供展示平台;三、旅游文化:建筑是个看点,绿化景观,小桥流水,汉白玉扶栏,店家门前小渠里放日本锦鲤观赏鱼,房屋设计按江南水乡建筑风格,略带徽派色彩,牌楼借鉴西安钟鼓楼,设计比较前沿。每个商家打造自己的文化,吴刚酒楼:每个墙上都有仙桃历史上的故事;水泊梁山:反映水浒文化,青峰寨、祝家庄的故事予以再现。剪纸、麦杆画、贝雕等当地最有名的非物质遗产及书画、绘画进入每一个餐饮包房,把村新办公楼四楼给仙桃书画院进行创作(他们原先在一个小学的办公室里,条件较差)。朱书记还有个计划,成立文化传媒公司,挖掘仙桃(沔阳)传统民间习俗。他说了这样一句,花血本打造建筑景观,按3A级景区标准打造。 朱腊章书记说,“文化美食一条街”是在“农家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家乐”的“升级版”吧),他认为,一些地方的“农家乐”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只讲吃,缺少文化,不重视文化当然不会有生命力。 应该知道,沔街从开工建设到现在才刚刚一年,而它形成的冲击波在改变人们的观念甚至一座城市,有人把它比作武汉的“楚河汉街”,甚至说超过了“楚河汉街”(当然也有人说是“湖北一绝”);这里的发展模式已作为内参呈送到中央领导案头;当有的老者冒雨来这里寻访看戏处,是在拜访新的文明。 刚刚完工不久的刘口社区广场,竖立着一尊巨大的花岗岩毛主席塑像,而两侧的四个大型灯光音响圆柱在昭示着光明与富足,是不是像华西的铸金大楼又会引来如潮的脚步声。 似乎在“照章行事”,“沔街赋”已由当地一位文化人完成,经专家审定后,将镌刻在牌楼上;“记”在请人写。古老的现代的在碰撞与融合。 沔街,继承本地传统,又把外地一切好的东西借鉴过来,不断突破农民的局限,带来本地的发展繁荣,又夹杂着思想解放,折射出仙桃开放的程度。 当我冒着春天的濛濛细雨,行走在沔街,仿佛觉得她在美的光影下不断延伸……(熊泽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