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yht 于 2012-4-25 21:01 编辑
.
.
柱 磉(张才富) .
油菜叶,家家黄,吹儿打儿嫁姑娘。爹也哭,妈也哭,爹妈爹妈你不哭,你的女儿到我的多享福。睡金床,盖银被,绣花枕头有一对。堂屋的吃饭金桌椅,厨屋的吃饭银板凳。金柱头,银磉礅,屋上盖的是琉璃瓦,墙上画的是牡丹花……. 这是儿时经常唱起的一首童谣。在家乡的风土人情中,姑娘出嫁有哭嫁的习俗。辞嫁的前一天晚上,亲人们会用哭泣来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这首童谣是上轿的新娘模拟新郎的口吻,夸耀婆家家境富足,请您们宽心,不要哭。这夸张失真的语句,恰倒好处地烘托出新郎的一片体贴之心和夫妻之间忠贞的爱情,同时也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场景感人! 童谣中提到的“银磉礅”,仙桃人称柱磉为磉礅。柱磉是古代建筑构件的一种,其多为青石鎚凿,故形容为银磉礅。磉礅是垫在房屋木柱下面的石件,是支撑柱子的基石,它承受由柱子传来的房屋的重量,并将其传达到地面,欲其坚牢也.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可谓柱柱皆有,缺一不可。 传说这柱磉的来历,是说鲁班师傅造一金銮殿,徒弟在锯柱子时一不小心把一根柱子锯短了一截,急得鲁班师傅团团转,徒弟见师傅急成这样,便献一计说:师傅,我们人都要穿鞋,可不可以给柱子也穿上鞋?鲁班听他这么一说,连连叫好!他叫石匠连夜赶做了滚圆石头垫上,那圆石头看去很是气派,落地的柱子也更牢固了。以后人们在造房子的时,柱子底下也都垫上凿好的石头,人们把这石头就叫柱磉了。 千湖之省的家乡,有连月不开的雨季,房屋厅堂的地面,在下雨时往往返潮,磉礅可防止木柱发霉而腐朽。磉礅上雕刻的精彩图案也起到一种装饰作用。总之,磉礅让人有一种不失重、沉稳中蕴含着一丝秀气的感觉。 进入六七十年代,仙桃民间的新式砖瓦房则选用磉礅的较少。是在木柱下加一块整长形的木櫍,垫于柱脚下。木櫍的下面砌有砖墙用来托着木櫍,瓦匠师傅称之为“托平”,砖墙的高低,依木柱的长短和主人对房屋的高矮的要求而定,同时,做屋的木匠师傅所安装的鼓皮、房门,也都托在木櫍上,这样就分出厅堂和房间的隔断了。托平具有防震、防潮、防腐功能,可阻隔潮气上升,防止柱子、鼓皮腐蚀或碰损。 柱磉,对于仙桃人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小吃摊上都有“油磉礅”卖;给孩子起名有叫“磉礅”的,还有流传的一条民间俗语:“提起柱头让磉礅——吃亏的到一堆了”......这些曾支撑着寺庙、古四合屋、老街民居辉煌的柱磉,只要留心去发现,有时还能见到它的模样。 仙桃民居中的柱磉采用较多的是圆鼓形状的,也有方形、瓶形、兽形、六面锤形等多种的柱磉。民间信仰、风土民情与时代背景则是柱磉形状所鎚凿的题材。圆鼓式的柱磉,外为圆形,中间凸出,如同鼓肚。如果说圆鼓式的柱磉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视觉上的稳重感,那么,方形、瓶形、兽形、六面锤形等多种的柱磉则透露出的是灵巧和秀气,让人感到古朴与敦实。 柱磉的石雕图案精美,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艺术特征,文物价值也很高。柱磉的图案以龙、凤、狮兽为主,鎚凿有龙凤呈祥、双龙戏珠、百狮飞鹤、麒麟送子、琴棋书画、荷花莲瓣、菊花牡丹、喜鹊登梅、虎爪祥云、花鸟鱼虫等数百种之多.祥云飘浮、龙飞凤舞、凤穿牡丹……这些动人的雕刻,显现的是精美细致、玲珑清新,每一个形象,鲜明逼真,栩栩如生,可见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这其中寄托的不仅是生活中的期待,也反映出屋主人的情趣。 放在宅院里供人去坐,比柱磉高大的是磉凳。磉凳也为青石鎚凿,以圆桶形居多,所雕刻的图案多以松、竹、梅为主,和谐大自然,磉凳上下端有缀钱眼边幅的。 鎚凿工夫见十全,润时知雨玉余温;
看渠负载擎天柱,个个无非硬脚跟。 柱磉建筑雕刻艺术具有雄厚质朴、大气浑成的艺术特点。如今钢筋混凝土立柱结构,取代了柱磉,其建筑具有很强的仿古美感,人们再也看不到那真实的柱磉的影子,柱磉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岁月间,柱磉作为历史的见证和雕刻艺术品,它们反映了江汉平原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状况,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民俗价值的。 . 2012.04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