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2-4-28 21: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寻一 原创]淡泊名利的金融学家周骏教授
近几年来,说到经济学家,人们往往想到的的就是一些口若悬河、脱离实际、为利益集团代言的反面形象。尤其是前一段时期,“经济学家”这个曾经让人尊敬的称谓又一次沦为饱受攻讦的目标。的确,有很多从事经济学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的所作所为,是为人所不齿的。但是也要客观的看到,还是有很多经济学人是淡泊名利、一心向学的。长期以来,他们只是默默的从事经济学教育和科研工作,虽然成果丰硕、贡献卓著,却只是在行业内享有极高的声誉,而不被一般人所熟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周骏教授,就是这样一位谦虚勤勉的金融学大家。
周骏先生生于1928年,湖北仙桃人。1951年,由邓小平、陈毅创办,历史学家范文谰先生任首任校长的中原大学(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派周骏等青年教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学习。就是这个班,培育出了中国证监会第一任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刘鸿儒教授,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与周骏先生并称“南周北黄”的中国金融学会会长黄达教授等日后等直接影响中国金融界的人物。1953年,周骏学成回校,从事金融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此时恰逢全国院系大调整,湖南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的金融专业都并入了中原大学。一时间中原大学金融系汇集了大量专业人才,成为中南五省实力最雄厚、全国排名前列的金融学科。在此期间,周先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结合中国实际探讨货币本质、货币流通规律等问题,代表性的科研成果有:周骏的《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本质问题探讨》(《经济研究》1964年12期)、《如何计算货币需要量》(《经济研究》1965年9期)、《货币贮藏与货币流通》(1964年7月21日《光明日报》理论版)等。
在周先生等先辈的不懈努力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金融学科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一直居全国前列:1978年,该学科获得全国首批货币银行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始招收货币银行学专业研究生;1979年,招收首届金融专业本科生;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该学科成为财政部部属院校首批重点学科之一。与此同时,周先生对货币流通计量与控制、货币政策与调控、马克思的货币金融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观点,奠定了其在中国金融学术界的重要地位:1980年,周骏当选为中国金融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84年,周骏教授当选为中国金融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1988年,周骏教授当选为中国金融学会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研究会主任。周骏教授长期担任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和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研究会主任,后因年过七旬才退了下来。此外,周先生还多次获得各种奖励:1988年8月,周骏教授编著的教材《社会主义货币银行学》获财政部优秀教材二等奖;1988年12月,周骏教授编著的《社会主义金融学》是中国第一部以“金融学”命名的教材,获第一届全国高等院校金融类优秀教材二等奖;周骏教授编著的《马克思的货币金融理论与四化建设》一书先后获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金融类优秀教材一等奖以及第四届中国图书奖二等奖。
2006年周老先生的年龄已经接近80高寿,从教也超过50年了,但是他始终没有远离教学和科研岗位。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1998年以来,周骏教授为负责人申报的课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问题研究”获准立项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他还主编了《2001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2002年中国金融与投资发展报告”——《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2003年中国金融与投资发展报告”——《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等系列研究成果;此外周先生还赴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并作专题报告和大会发言。难怪又有人将周先生和中国人民银行赵海宽研究员、西南财经大学曾康霖教授、陕西财经学院江其务教授并称为金融学界的“四驾马车”。
可以说,周骏教授为金融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学术造诣深厚,学术成果丰硕,教出的学生弟子更是遍天下,甘肃省省长助理米建国、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胡平西、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董事长马明哲等,都是周先生高足。这样一位金融学大家,却一直住在校园一个小角落的旧房子里,性格沉稳,待人谦和,参加学生组织的讲座还自己随身带白开水饮用,怎么不叫人感动!
为人为学,周骏教授都将是我毕生学习的楷模。愿周先生身体健康,永葆学术青春!
文章来自:【荆楚网-东湖社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