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56
上校
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表
  
- 积分
- 37030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
本帖最后由 关注家乡发展 于 2012-5-7 09:57 编辑
南漳至荆门的公路上,一辆满载着煤炭的卡车呼啸而过。从2005年南荆公路完工后,到今日没有因为任何事故封闭,而在这背后,有一群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无论白昼黑夜、节日假期,都行走在蜿蜒曲折的盘山路上,不间断地巡查,保障了这条“动脉”畅通无阻。
他们就是平凡的养路工。养路工,是指在公路上处理故障、进行日常巡检,保证公路通畅的工人,是交通系统最基层的工种之一。
5月3日,记者到东宝区栗溪镇,零距离体验了养路工的辛苦。
一大早就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进入山区,莽莽林海在雨中更显青翠,汽车在狭窄的盘山公路上飞驰,每一次起落都让人有一种失重感。经过近一个小时的“煎熬”,终于来到荆漳路栗溪段面,老远就看见一群身穿橘红色马甲的年轻人冒雨清理着路面的泥土。
搬的搬、抬的抬,很快路面的泥土和碎石就被清理干净了。“这是早上下雨后,从山上滑落的,要赶紧清理,不能影响道路的畅通。”戴着眼镜、瘦瘦弱弱的小伙子胡阳对记者说。
清理完路面,大家赶紧到路边的工程车上躲雨,细数下来,一辆工程车里共有6个人,除了3个年轻的大学生,还有几位中年人。
栗溪养路站站长韩士法介绍,他们站目前有16人,主要负责周边近80公里道路的养护工作。根据东宝公路局的传统,每一位新进单位的年轻人第一件事就是下基层,通过一年以上时间的锻炼,再根据工作情况,分配适合的岗位。记者眼前的3位年轻人,就是去年10月分到栗溪公路站的。
谈话间,雨停了下来。韩士法招呼大家下车继续作业。
胡阳和另一位小伙子靳祖权从车上搬下2台打草机,小姑娘文金玲则熟练地从车座位下拉出一大捆镰刀。
在韩士法的指导下,胡阳先在腰间扎上皮带,把割草机的机身挂在腰间,两只手握着前面的把手,“你看这像不像开拖拉机?”胡阳笑着说。
另一边,靳祖权也很快把机械挂好,两个小伙子很有默契地在公路两边割草,发动机嘈杂的声音惊动了草丛间的小虫子,随着打出的草浆,飞到了他们身上。
和小伙子不同,文金玲的工作看上去很简单,“我主要是把路边较高的草用镰刀割掉。”文金玲说,这很像在田里收割,但是要累得多,因为他们每人每天最少要巡6公里,也就是说她要保持这种半弯着腰,右臂不停地快速挥动的姿势走完一个来回12公里。“刚开始割草时,一天下来,膀子都抬不起来,站里的老同志都有肩周炎和颈椎病。”
持续工作了40分钟,割草机已经发烫,为了避免烫伤,胡阳在右腰处垫了一条毛巾,“这就是摩托车的发动机,自身不能散热。”胡阳把机器停了坐在路边休息。
就这样走走停停,到11点30,韩士法招呼大家上车回站午休。
收好工具,坐上车,胡阳忽然从口袋里摸出一把樱桃,要大家吃,“别看这里偏远,可这有城市没有的乐趣。”说完,他把剩下的樱桃都丢进嘴里。
“做这行每天风吹雨淋,搬石挖土,干净衣服一穿就脏。”所以回到宿舍,文金玲第一件事就是洗漱。收拾妥当,她才坐下来歇一歇。
“说起来我们的工作很简单,主要就是保持道路畅通。”文金玲说,虽然一句话可以总结,可是做起来千头万绪,路边的树倒了,要砍掉搬走;山上的泥石垮了,要清理干净;路肩上的草长高了,要割掉;路面有裂缝了,要填补;路边水渠堵了,要疏通……
下午的工作主要是清理水渠里的泥沙,三个年轻人干得汗流浃背。
山里好像黑得特别早,6点不到,就只看得见来往的车灯。在站里住宿的3个年轻人,吃过晚饭就搬把椅子坐在站门口,看来往的汽车。
“其实白天还好,晚上比较难过。”胡阳说,习惯了城市的喧嚣,突然这么安静,有种整个城市静止的不安。
“我比较怕夏天,天一热,蚊虫都出来了,房间里不是蜈蚣就是小爬虫。”作为女生,文金玲的感触更多……
8点,记者离开公路站,回头望去,这座远离集镇的站点被淹没在山峦里,若隐若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