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24
东湖元老
大中华联邦沔阳州玉沙市市长
  
- 积分
- 22559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中国仙桃网(仙桃日报) 随着各式各样的发廊和美发店的新潮崛起,乡村剃头匠正在慢慢地被人遗忘。在通海口镇马套村六组,记者见到剃头匠刘品林时,64岁的老刘正跟同村的李大爷闲聊的同时,娴熟地为其刮胡子。
老刘15岁时,由于身体瘦小,不能干重活,便出来跟人学理发手艺。如今49年过去了,当年破矮房前排队等候的景像早已一去不复返。“年轻人都去镇上的美发店了,连小孩子也说那里剃头好看,只剩附近村里的老人们还要我剃”老刘偶尔会念叨着:“以前,小孩子都抢着排队要他剃头。”言语中有些许失落。
现在一到农闲时,老刘就背起陪伴他多年的工具箱,游走在乡村为一些老人剃头理发。“百宝箱”足有十来斤重,木质的表皮上刻着岁月的痕迹。里面理发工具一应俱全——老式推剪、发剪、刮胡刀、木梳、荡刀布,还有一块围布、一块透明皂。老刘说:“年轻的时候再远都跑,现在腿脚不如以前了,需要剃头的人也少了,一个星期才出去一次”。
“以前,没有那么多的发型可供选择,只知道头发长了就要剪了。”老刘介绍说,男人多半是和尚头、平头、分头;女人多是西瓜头或者干脆不剪,长期蓄发。而剃胎头最考手艺,因为孩子人小肉嫩,又动来动去,极不便用刀,需要边哄孩子边剃头。
以前剃头,走到哪里剃到哪里,条件也不好。有时走在田间就会碰上要剃头的,找个有水的小沟,就开剪。有时还要客人蹲着马步,自己端着脸盆洗头。看着当时人家剃完头之后那种高兴的样子,自己比对方还要高兴。
如今,游走在乡村的剃头匠也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发廊、美发店。李大爷说,虽然这些发廊、美发店很气派,剪出来的发型也很新潮。但很难得体会到乡村剃头匠的那种滋味,所以那些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剃头匠总是让人怀念。
老刘回忆道,以前每天都会背着箱子游乡,剃个头只收一角五分钱。这些年过去了,现在一个星期才出去一次,剃和尚头只收1元钱,平头收3元钱,一年到头也就几千元。现在年纪大了,能跑一次是一次。理发的时候跟乡邻们闲谈一下,看着他们惬意的笑容,也是一种乐趣。(见习记者刘贤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