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24
东湖元老
大中华联邦沔阳州玉沙市市长
  
- 积分
- 22559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本帖最后由 楚风仙韵 于 2012-5-11 22:57 编辑
黄友阶
科学研究表明,厨房中燃料燃烧和油脂加热所形成的油烟气体,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具有强烈致癌性的笨并芘等许多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物质。
为远离这一人类健康的“杀手”,20世纪下半叶,世界各国研制出了多种多样的抽油烟机。然而,无论是中式机还是欧式机,都一直未能彻底解决“抽而不净”的问题。
2001年7月15日,这道世界性的环保科技难题终于被攻克。而攻克这道难题的竟然是来自湖北省仙桃市的一位农民!
国内外业界为之震惊。
1962年7月的一天深夜,仙桃市胡场镇三步村的一间农舍里响起了几声嘹亮的婴啼,宣告了一个发明家的诞生。他就是黄友阶。
黄友阶的降临并未带给父母多少喜悦。因为他给本就十分贫困的家庭增添了新的压力。
在苦难的生活中,黄友阶一天天长大了,上学了。
家庭经济更加窘迫。
高一那年的一个冬日,下雪了。黄友阶因故迟到,怯生生地站在教室门口。老师仔细打量了他一眼,只见他穿着多处缝补过的衣服,一只脚趾头很不情愿但还是从破鞋里露了出来。
看到这些,老师心头涌起一股怜惜之情。他请黄友阶进来上课。后来又用奖学金给黄友阶买了一双鞋子和一条长裤。
黄友阶感受到了社会关爱的温暖,学习更加刻苦。学习的重点则转向了数理化,尤爱动手的实验课。
他想掌握一些实实存在的本领,发明创造一些为社会所需要,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价值的东西,以此改变命运,回报关爱。他的逻辑思维潜能因之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动手能力越来越强。
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力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翘起地球。”黄友阶感觉寻找到了自己的支点。
但是,因为偏科,1981年他高考落败,失去了深造的机会,只得回乡务农。
他的梦想没有破灭,追求更加执着。
白天,他和父亲一起耕种十几亩水田,或到湖里撒网捕鱼;晚上,挑灯夜读,写写画画。
不久,一项新型实用的技术在他心中萌芽
当时的渔网靠手工用梭子编织,即便是熟练的老师傅织成一张网,也得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怎样提高织网速度?他想到用机械取代手工。
经过两年多的钻研,他设计出一种排式织网机,设计效能是织一张网仅需半小时!
遗憾的是,没有钱购买相关配件制作样机。他把设计图纸送到相关部门,希望得到支持。
不料半年后,排式织网机居然在他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面世了。他为此委屈得痛哭一场。
此后,黄友阶又花了6 年时间,设计了一种集割晒、脱粒于一体的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仍然因为没有钱做不出来。
他的眼里噙着泪,心中淌着血。
“金钱不是万能,没钱万万不能”。黄友阶踏上了打工之路。
打工发现“机”遇
1995年,黄友阶东拼西凑,筹集到5000元,带着一班弟兄,来到武汉搞家装。
武汉之行,为他打开了一扇梦想通往现实的大门。
一次偶然,令主妇们头痛不已的厨房油烟,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发现城市住宅厨房普遍较小,市民又有煎、炸、爆炒的烹调习惯,如此产生的油烟刺鼻呛人,而当时市面上销售的抽油烟机都不能将油烟全部排出室外。
这一发现令黄友阶紧张而兴奋,在每天的身体疲劳之后,思维便开始跳跃起来:设计一种简单的装置这种装置能让室内没有油烟残留最好不占用室内空间普通市民都用得起······
1997年,黄友阶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立志“创新,用科技改变生活”。
智慧的火花在他的大脑中不停地迸发,激烈地碰撞,最后化为武汉三镇随处可见的“无烟灶台”。
这的确是一种简单有效而又廉价的装置,它用玻璃、铝合金、瓷砖等材料在窗户外搭建灶台,灶台上设置一个“箱体”,通过里面的排风扇把油烟直接排到室外。全套装置只需千元左右。
“无烟灶台”是黄友阶研发的成果,并且自己直接应用。它为黄友阶带来了“第一桶金”500万元。
但是,严格来说,“无烟灶台”还算不上是发明创造,因为它的技术含量不高,不久便为一些装修公司和个人仿制;而且由于该装置采用油烟直排,污染室外空气,还造成室外墙体油渍斑斑,影响市容易市貌。一二年后,风靡一时的“无烟灶台”便再无人喝彩。
面对日益萎缩的市场,伙伴们开始唉声叹气。
黄友阶却看到了机遇:随着环保意识的普遍增强,生活追求的不断提高,根除油烟的危害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迫切期待;
据环保部门统计,武汉市平均每天要向大气中排放油烟多达6吨,一年累计可达2200多吨。油烟扰民已占到整个环保投诉的近一半;
2003年,武汉市环保局对市场上的油烟净化设施进行了清理,全市推介16家,并发放许可证。但效果不太理想,存在运行成本过高,维修不方便等问题,目前存活的企业仅剩几家;
武汉的餐饮企业达3万多家,再加上大大小小的机关食堂2万家左右,如果能解决他们的油烟排放问题,光是这一块市场利润将有10多亿!
这一切坚定了黄友阶的信念,他要实现新的跨越。
攻克世界难题
黄友阶一头扎进了油烟净化机的研究中。
开模试验再开模再试验。这几乎成了黄友阶生活的全部。他经受着一次次失败的考验,咀嚼着朋友离去的苦楚;积攒的资金所剩无几,到达目标遥遥无期。
然而,他没想过停顿、退缩。
他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越过泥泞沼泽,穿过丛生荆棘。
他终因劳累病倒了,住进医院。即便如此,他的神经仍然兴奋着 ,灵感的触角仍然伸展着。
这又是重复昨日的一天,医生照例查房诊断,护士照例送药打针。但就是在这一天,看着来来往往戴着口罩的医生护士,黄友阶突发奇想:可不可以给排风扇戴上一个“口罩”,将油烟过滤、吸附下来呢?
如同经过漫长的暗夜,终于看到了亮光。他迫不及待地离开医院,回到了实验室,开始了潜心钻研。
终于,一台垂帘式油烟净化机诞生了。它通过雾化器让油烟冷却并吸附在合金丝上自然滑落下来,这一技术改变了传统油烟机油烟直排的污染。
2000年9月23日,垂帘式油烟净化机亮相武汉首届机博会。黄友阶拿到了200多万元的订单。
但垂帘式油烟净化机也有缺点,清洗麻烦,使用寿命短,稳定性差,用户投诉较多。
黄友阶又跑进实验室,寻求突破,可是上千次的实验都失败了。
一天晚上,黄友阶忧心忡忡地躺在沙发上,电视播放着《西游记》,正好是孙悟空舞动着“如意金箍棒”大战妖魔的场景。
为何舞动金箍棒能够刀箭不入、水火不进呢?是因为旋转的棍棒,能改变物质的方向!黄友阶灵机一动,能不能在油烟净化装置中安装一个类似金箍棒的东西,通过高速旋转,将油烟中的微小颗粒拦截脱离下来?这样不就减少油垢积压、达到油烟分离效果,并解决清洗难的问题吗?
他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坚战。
“哪里有意志存在,哪里就会有出路”。2001年7月15日,黄友阶研制的第一台离心过滤式油烟净化机问世。它用合金丝等绕织成圆形网盘,置于抽烟机最前端,以每分钟1300转速,与电机同轴高速运转,油烟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强行分离,油被甩入导油槽,回收利用,烟被变成蒸汽排入大气。
抽油烟机“只抽不净”的历史被改写!
国家及省市相关专家一致评价:这是世界环保科技史上的一次创举,一次重大突破。
200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离心过滤式油烟净化机实用新型专利。
2004年,“创新”牌油烟净化机被列为湖北省建设厅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2006年建设部将“创新”油烟净化产品及其技术定为国家厨卫行业标准。
2007年8月30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在全市餐馆行业和居民家庭推广应用该项油烟技术。不久,一场厨房“无烟革命”在江城掀起。随后,“创新”牌油烟净化机迅速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
2009年10月,经市环保局推荐,黄友阶随时任市长阮成发带领的武汉代表团,赴日本大分市参加友好城市缔结30周年企业交流会,他带去的技术资料,引起日本同行的高度关注,多家日本企业专程来汉考察;港台、韩国及东南亚等多地的企业也慕名与黄友阶进行经贸交流。
······
拯救大气是当代人的使命。黄友阶选择一生致力于废气的无害直排,致力于大气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历经艰难坎坷而无怨无悔。“在创新环保的这条路上,我已经走了十多年,太多的艰辛都已过去。我最大的一个感受是,环保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业。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十年来,黄友阶带领他的团队,已开发出家用、餐饮和工业废气治理三大系列,共60多个品种。先后获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两项实用新型专利,正在申报12项专利。
他们将矢志不渝,不断向环保科技难题宣战;为市民生活创造一块温馨的家园,为社会打造一片美丽的蓝天。
本报记者 张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