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桃结婚习俗 . 提亲/“一家养女百家求”。男女双方到了谈婚论嫁之时,男方家长托媒人向女方家长提亲。问明对方生庚八字,如八字不合认为不能成婚。八字;即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天干地支相配之称。一般是男大女小。双方比较讲究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所谓“门当户对”。 纳八/纳八(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贴,上写姓名、生庚八字、用礼盒装上庚贴,送交对方。换贴后婚姻关系即成立。媒人起着“桥梁”作用。 彩礼/彩礼是订婚的一种礼仪,凭据,也叫接“亲家”。男方向女方馈赠聘金。有钱人家,聘金丰厚,绫罗绸缎、金银首饰、碧潭酒、用红丝带捆扎,意谓喜结连理;用黄糙纸包裹并贴有红纸的干果品,如水果、柿饼、糖果,酥饼,均是馈赠的礼物。小户人家的彩礼就薄一些,接亲家是要去礼拜女方家族叔字伯爷的。 请媒/请媒人的酒宴。就是把媒人“拖步”,叫媒人去女方求亲(把人),男方有作结婚的准备。 报期/拟定结婚的日期,男方事先叫算命先生根据双方的八字掐好了的,只是在报期酒宴上告诉媒人去通知女方。 嫁妆/亦称陪妆。喝完请媒,报期酒后,结婚的日子也定下来了,女方即准备嫁妆。家具,铺盖,蚊帐,盆,碗等琉璃货……嫁妆穷富悬殊,厚薄不一。“光棍(什么都没有)嫁得女儿,光棍娶不了媳妇”。 贺礼/男方择定结婚囍日,并经女方同意把人后,将婚喜之日口头告知各自的至亲好友。婚期前,双方亲友皆送贺礼。送给女方的多为衣料及日用物品,如端午送鹅毛扇;送给男方的多是打发钱。 请帖/喜庆之前,男女双方向至亲好友送请帖,也叫接客。中国传统的书帖文化博大精深,请帖上要写清请客的阳历(古历),阴历日期,称谓,请客的喜事(男的如完婚,结婚之庆,女方如于归之庆)谦逊的词一般有敬请,台驾,愚,拜,恭候全家光临,鞠躬……… 搬嫁妆/婚礼前一天(上头),男方去女方搬嫁妆。女方将嫁妆陈列在庭院,台阶中,让人观赏。发妆前,男方要送一笔礼金(或猪肉,鱼,酒)给女方父母。发妆开始:先家具,琉璃货,再被褥,先后有序。搬妆队伍以鞭炮送行,富裕之家有多少挑,多少抬,以显阔气。嫁妆进入男方大门前,要放鞭炮迎接。请夫妇双全、子孙满堂或年轻的,家境富裕的“福气婆”来铺床,还有如“枕头两头丢,养的儿子像泥鳅”恭贺的话,以求吉利。铺盖里有枣,花生……喻早生贵子之意。新婚闹完房后,家具才能摆到位。 开脸/亦称扯脸。即由送嫂用双线扯去新娘脸上的汗毛,剪去额发和鬓角,修眉毛扮妆。女子一生只开一次面,作为嫁人的标志。意思是开了脸就不再是任性撒娇的姑娘,须是能吃苦耐劳的人妻人母了。 十弟兄/当期那天,挑九个同辈男孩去陪新郎入席(共十人)。 十姊妹/当期那天,挑九个同辈女孩去陪新娘入席(共十人)。 迎亲/迎亲前一天,男方祭祖,行三行礼,五行礼。女方辞嫁,“我的妈,我的娘,把我的哥哥嫂嫂操打心,用打钱”纵声大哭。以花轿迎娶新娘,是沔阳人形成的风俗。花轿由四人抬着前往,后随专侍新娘的送嫂,临到新娘家,女方放鞭炮迎接。此时小孩们拦住轿子,不让进,抬轿的就得给些礼金(称“轿门封同”)才行。此时,新娘按惯例拖延上轿时间,在迎亲者“三请”、“四催”后,才见穿霞衣、戴凤冠,盖大红方巾的新娘,由其哥哥抱上轿,或由其弟领上轿。临上轿前,其母喂一盅茶,意谓不忘养育之恩。接着母女俩也是纵声大哭。新娘上轿坐定后,不可移动座位。轿里面有方便的马桶。轿子将到,新郎家安排人前去接待,以示敬意。当然,也有骑马迎娶的。 拜堂/花轿临近新郎家,鸣炮奏乐,以示欢迎。花轿停在堂前,轿夫开启轿门,新娘出轿。新娘由牵姑娘的搀扶,踩着红地毯,缓步而行,步入堂前。此时,新郎由两个伴郎陪同前来,与新娘并立于堂前。拜堂开始,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乐止,”接着司仪唱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夫妻对拜”。 典礼/六,七十年代大致如下;
(1)结婚典礼开始。
(2)新郎新娘就位。
(3)来宾就位。
(4)鸣炮奏乐。
(5)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
(6)主婚人致辞。
(7)介绍人致辞。
(8)来宾致辞。
(9)新郎新娘谈恋爱经过。
(10)新郎新娘表演节目。
(11)新郎新娘入洞房。
(12)鸣炮奏乐。
(13)礼毕 坐床/拜堂毕,新娘入了洞房。低着头坐在床沿,闹房开始,任人调笑也不言不动,称坐床。“三天无大小,三天无长辈”。传统的有“扒灰”。还有的让小孩事先潜入洞房的壁角,当新郎新娘脱衣就寝时,突然钻了出来,打开房门,让人拥入,新郎新娘也要强作欢颜,起床请烟请酒。 喜宴/结婚酒席一般延续三天,大户人家亦有五天的。第一天搬嫁妆,称杀猪陪媒,第二天为正期,第三天称喝茶酒。正期最为隆重,乐队,吹鼓手,奏迎宾曲。以姑爷,舅爷为尊,坐中堂首位,作陪媒人。 人情/亲友按亲疏关系送礼,称人情。一般是别人原先赶了你多少,你得赶多少。 瞌头/新婚第二天早晨,新郎新娘在姑嫂陪同下,向邻里长辈磕头斟茶,做长辈的得丢钱。 串厨/第二天下午,新娘出洞房,蛋麻叶子,合页子先给厨房大师傅,后敬席客,都要丢钱。主要亲戚大发的多。 送油粉/简单的说就是把新娘在娘家的用品新娘的哥嫂等人送过去,新郎方要设宴款待,打发。一般在当期的第三天。 回门/三天回门。新郎新娘同去拜见丈人丈母,丈人丈母设宴招待。 满月回门/结婚满一个月,女方派弟弟接姐姐回娘家玩。 正月不空房/大年初三,四回娘家拜年。但都须当天去,当天回,不能在娘家过夜,这叫做“正月不空房”。 服丧不成亲/旧时规定,父母或祖父母有丧,正在服孝的子女不能举行婚礼,须将原定婚期推迟,一般到满“五七”后才行婚礼。 . 新中国成立后,即于1950年颂布《婚姻法》,男女婚姻自由,未婚男女只需符合结婚条件,到乡镇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即为合法婚姻。离婚,先经当地政府调解,调解不成,可协议离婚,发给离婚证书。若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因,引起纠纷,不能达成离婚协议;或一方提出离婚,一方不同意,须经法院判决。离婚后再娶、再嫁并无限制和歧视。“文革”期间,婚礼从简。彩礼废奢侈,讲实用。改革开放后,穿婚纱礼服,拍照、录像、轿车接送,较为普遍,但讲排场、办酒席之风渐盛。(图片转.文BY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