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看到名利两只船 相传清朝的乾隆皇帝游江南,站在江苏的金山寺上,看见许多船来来往往,他问一个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多少年?老和尚不知道问话的人就是当今皇上,他说:住了几十年。乾隆问他:几十年来看见每天来往的有多少船?”老和尚说: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个故事启示:其一,君子言利,取之有道,君子求名,名正言顺。其二,要看谈名利。功名利禄,身外之物,过眼烟云。其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不能为名利而活,很多人在名利中迷失自己,却死在名利之中。其四,要追求高尚。义以为上,见利思义。 . 选好职业
坚持下去 有一个小和尚来到一座很大的寺庙,想跟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师学些真本事。大师问他:“你想学什么?”他抬头看看天空,说要学习飞翔,于是大师准备教他轻功。眨眼间,他看见湖里有许多鸭子在游泳,又说想学水下功夫。刚摆好架势,立刻觉得做个大力士似乎更好,可以打败很多人。到了最后他一无所长。
多年前一次高考作文的内容是一幅漫画:《这里没有水,换个地方再挖》。描述的一个人在挖井,连续挖了四五个,都没有出水,于是他断定这里没有水,要换个地方再挖。其实,这里并不是没有水,他所挖的井深浅不一,有的离水面很近,只要再挖几锹,水就会涌出来。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清朝诗人袁枚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天下无易事,只怕粗心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个人一生做好一件事并不难,关键是选择职业和目标之后,能否有坚持到底的毅力。但现在不少人心理浮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心高气傲,挑三拣四、拈轻怕重,风来随风、雨为随雨,今天干这、明天干那,结果就是虚度年华,一事无成。 . 要求儿顺
先孝爹娘 有一个儿子嫌年老多病父亲是累赘,一天,与他的儿子用筐子把老人抬到山上丢弃,正要转身回家,他儿子说:那个筐子要带回去。父亲说不要了。儿子说:那以后怎么抬你上山呢?为父的羞愧难当,顿然悔悟,又一起把老人抬下山,好生伺候,颐养天年。
孝道为先,养儿防老。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儿顺,先孝爹娘。我们身边有很多孝敬父母的典范,也有不少视父母为累赘非孝子女。别的不说,但他们忽视了一个重大问题,你对生你养你的父母不孝,你的子女潜移默化地受影响,也会上行下效,将来等你老了,也会如此对待生他养他的父母的。以至于子孙恶性循环。 一则兄弟争孝的故事说的是,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吴氏四兄弟,因家境贫困,父母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盖起房舍,娶妻成家。他们不忘养育之恩。开始每家供养一月。贤惠孝顺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改为每家供养一日,后又改为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 爹,转弯啦 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父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好,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一次父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下车又推又拉,牛一动不动。儿子百思不解。最后,他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牛也有习惯,它习惯了哪种声音是什么意思,就按照主人的要求而行动。这个儿子,本来是提醒爹,指挥牛转弯,爹听到的同时,牛也听到了,久而久之,牛就习惯了。小时候,在农村,看到父亲用牛犁田时,有各种呼唤声,分别代表走、停止、转弯,牛是很听话的,也许是条件反射,它能应声而为,就是一种习惯,牛是在主人的训练下,养成了良好习惯;在我的印象中,好象牛没有什么坏习惯,所以我们要有牛的精神。我们人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或者由习惯引来的不良的、坏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