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
中士
 
- 积分
- 478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
上一个“见闻和感想”的贴子引起襄阳网友的重视,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其实我说的比较少,也比较浅,看到网友的鼓励,我觉得有责任,也有胆量把留着没说的话说完,我一开始是担心全说出来大家接受不了的。其实我本人不但是从北京回来,之前也在如火如荼的东莞和广州待了五年,做过很多种工作,对很多行业都有所了解,当然IT业一直是我的根据地,这也是一个走在时代前沿的行业,至少在语言和工具上与国际接轨的。没有那些走南闯北的阅历,我绝不敢在“卧龙”之地的襄阳论坛轻浮显摆。
我接下来先说说襄阳的旅游业,我觉得这个行业有潜力的没发展,没潜力的却炒作过旺,最典型的是黄家湾。四月份正是油菜花开的时候,我开车去了,进门的时候要交27元门票,其实这地方没有建成之前我就去过,因为有朋友在市里负责部分招商工作,这地方在规划之前我也去看过,知道里面没有什么好逛的,听朋友说以前门票才十元,一步步涨到27元。我们三个人交了80元,没想到还能还价~进去后停车,又收了五元,走了一个破破烂烂的铁索桥一人收一元,据说座缆车还要收钱,一步步的票收的让人没有心情了。事后跟驾校朋友聊到,大家都说除非去烧烤,要不那地方根本不值得去。据说里面各个项目都是私人承包的,所以各自为政的收费,我之前说襄阳人做事不专业,这是其中之一的理由。黄家湾,算是做砸了。
而我在北京的时候,将襄阳城的照片给全国各地,甚至美国的朋友看,他们都比较惊讶,特别是在夫人城上面照的,站在高高的样貌完好的古城上,俯看宽阔而美丽的江水,这绝对是不多见的一景,要知道连罗马古城的护城河也是后期修的,哪有天然的江水这样壮阔。这是张好牌却没有打出名气,我一直为之可惜。我越来越觉得襄阳的旅游业,多数都是本地居民郊游的地方,面向襄阳市的人还行,隆中、水镜庄、鹿门公园、米公祠、江上快艇等都太零散,不好好组织一下形成合力,做成一条完整的襄阳古城旅游线路,对外地人是拿不出手的。外地人来旅游想吃的是一顿与众不同的大餐,不是几碟小菜。
大家最可能接受不了,但也是公认的,就是襄阳的服装市场。襄阳的衣服和人的审美,实在不容恭维。在北京的时候,听说家人买衣服要开车去武汉,我当时就很纳闷:有必要吗?襄阳买不到好衣服吗?前几天打的去相亲,由于天热穿了一条带洞的牛仔裤,司机说:你这洞是自己弄破的还是衣服上本来就有的?我当时就汗了,不知道北京酒吧街上的某个潮男来到襄阳,会不会被人说的找个地缝追进去,我这条算是一般的仔裤竟成了别人眼里的稀罕物。沃尔码有个“HotWind”中文名叫热风,无论广告还是店的衣服都勾不起我购买的兴趣,没想到这样的品牌来到三线也弄的这么本土化。我联想到85后的表弟在襄阳的时候,也是穿着三线城市的一线品牌:“七匹狼”,我相亲见到的女孩,89年的竟然穿着一条大长裙,我终于清醒了。太潮的东西,多数襄阳人接受不了呀。这里的人,太实在太实在了。这不能说是缺点,甚至是优点,但毕竟跟不上时代,难怪家人买衣服要去武汉了,在商业这么发达的时代,其实有点讽刺。我在想原因在哪里,首先想到了大学。要知道学生是最敢想敢为的,也是走在时尚潮流前面的一批人,而襄阳大学太少,招生也多数是省内市内的农村生源。所以,想想这样一个步入老龄化,又有大量实实在在的“产业工人”的内地城市,缺少一股年轻的活力,算是情理之中。
襄阳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在爱好上大把襄阳人与我有共同之处,在襄阳经常能看到骑着很好的自行车,穿着很专业的骑行服到处出游的,前一阵在“湖北文理学院”,竟有人骑到南漳的山上,采了竹笋绑在自行车骑回市里,每次遇到这些人我都会报以微笑。过年时在真武宾馆遇到一个单车周游世界的老美,我还给他留了个影,他当时很有礼貌的把香烟背在身后,做了个鬼脸。对于我这种在阳光单纯的环境待久的人,有时候遇到外国人竟然更有亲切感,呵呵,情何以堪呀。襄阳一直就存在大量的,前赴后继的野泳大军,他们都是我在襄阳看到的“亮点”,在我看来这是襄阳城的活力所在,懂得回归自然、挑战自我。这绝对是一种高尚且永不落伍的思想意识,哪怕他们存在了几百年不是什么稀罕事,总比那些麻将馆里的人强太多了。
前几天老父拿了一个报纸给我,是市政府关于鼓励“微型创业企业”的政策文件,里面列出了一些很实在的支持,联想到以前襄阳也破例从全国甚至海外招纳人才,大尺度的提高应聘成功人士的行政级别,我由衷的对以范书记为中心的襄阳领导团队感到欣慰,觉得襄阳是有前途的,至少他们做出了姿态。当然襄阳人才储备的路是很漫长的,但无论如何现在起步了,虽说现在起步已经晚了。你抢不到人才就没法做事,总不能什么事都书记一个人去弄吧。
做为较全面的,对襄阳的描述,不得不提到一个问题,就是襄樊的人文根基。以前我就发现襄阳有很多数字开头的工厂,那些厂里的人很多都说普通话,或是省地外地口音。他们是襄阳素质较高的一批人,虽不算是襄阳土著,但却为提高襄阳人的总体素质做了贡献。要知道,襄阳曾在福布斯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排行榜上,排前几位靠的是什么,就是因为襄阳有大量的高素质的产业工人,甚至是工程师。襄阳做为一个没有像样的大学的城市,如果再没有这样一批人,一主两幅这种美事根本轮不上你,就算你有蜘蛛网一样的铁路线也没用。感谢将近中年甚至退休的他们,成为襄阳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而技校毕业的年轻人不要太浮燥,不要瞧不起暂时的低工资,多向他们学习接他们的班,这样襄阳才有发展的后劲。想到从二汽辞职去做传销的两个堂弟,我想说;越是在沸腾的时代,越是要有沉得下来的心境。当然见见世面才能摆正态度的过程,也必不可少。
今天帮在昭明小学上学的小侄子改数学作业,有一道题我发现需要用分数的乘法,他说他没有学过,我看是最后一道题,以为是老师故意留的一道较难的题给学生思考的,不一定真的需要做。可是侄子告诉我,如果有题没做完,老师就会打电话给家长,让家长去学校。我为这样的教育感觉很恐惧,试问为什么就不能有一道题不会做?除非哪个学生每次考试都得100分,那么一般的学生有道题不会做是很正常的,需要给学生这样大的压力吗?如果我们特别在意交上一份看起来很漂亮的作业,而不顾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这样的教育是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形式?想想北京那些本科毕业生,接近1/3的都要接着考硕士才能有所出路,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将来在社会的发展,又有多少真正的关联?
我把这件事引出来,是想做一个总结:现在的襄阳,就好像是一所传统的学校,绝大多数的人和体制都是落后而形式化的,他们没有方向,随波逐流的习惯于做些表面上和别人看起来很“和谐美满”的事,却不管将来的前途到底如何。我个人要走的路看起来其实是很没安全感的,而一个敢于做没有安全感的事的人,可能会失去现在,但却能拥有未来。我等都是小民,上面出了太阳我们才敢出来晒衣服。希望太阳多照一些时间,给襄阳的人民更多的时间去孵化,让一批本土的有识之士孵出壳,长出翅膀,为“四个襄阳”锦上添花,那就美满了。至少那时候的襄阳,还是我们襄阳人自己的。
言多必失,但惧失又何出真言?以上如有说的不对,还请广大襄阳网友多多包涵。
|
|